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临床病理综合征,持续颅内压增高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病理变化,因此,及时正确地处理颅内高压,对提高患者的预后极其重要。降低颅内压的办法一是缩减颅内容物的体积,另一方面是去骨瓣减压的方法,通过扩大颅腔容积达到减压的目的。许多年以来,高渗溶液—甘露醇是作为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药物的主要选择,但临床在应用甘露醇的指征和剂量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故本课题旨在通过 20%甘露醇 0.5mg/kg.体重、1.0mg/kg.体重、0.5mg/kg.体重+速尿 20mg 降颅内压效果及对血浆渗透压、肾功能、水电解质的影响,揭示其利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所有病人随机分成三组,第 1 组(27 例)给予 20%甘露醇0.5mg/kg.体重、第 2 组(25 例)给予 1.0mg/kg.体重、第 3 组(26例)给予 0.5mg/kg.体重+速尿 20mg 降颅内压处理,所有病人给予颅内压监护,记录使用甘露醇前,使用后 30、60 分钟及以后每小时的颅内压变化数据;监测每剂甘露醇使用前、使用后 45 分钟时血浆渗透压;入院时、每日晨抽空腹血监测电解质 、肾脏功能、血浆渗透压。 结果 (1)ICP 的变化:第 1 组降颅内压有效率为 76.25%,反跳率为 9.19%,平均降压幅度为 24.58±2.27%,平均有效时间为 197.7±13.6 分钟;第 2 组有效率为 77.87%,反跳率为 8.51%,平均降压幅度为26.46±2.41%,平均有效时间为 257.4±14.5 分钟;第 3 组有效率为85.86%,反跳率为 2.89%,平均降压幅度为 25.12±2.53%,平均有效时间 292.8±14.7 分钟。组间比较,第 3 组在有效率、药效持续时间优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于其它两组,而颅内压反跳率低于其它两组。第 2 组与第 1 组比较,药效持续时间有统计学差别,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别。三组比较降压幅度,无统计学差别。单用甘露醇有效的病例,ICP 均出现相似的变化过程:用甘露醇 15 分钟后,ICP 开始逐渐下降,30~60 分钟时达最低值 ,约 3 ~4 小时后 ICP 逐渐恢复到用药前水平甚至更高。甘露醇和速尿伍联合应用有效病例 15 分钟后颅内压逐渐下降,约 1~2 小时达最低值,约 5 小时后压力逐渐回升到治疗前水平。在所有病例进行甘露醇治疗过程中,出现降压效果不佳,颅内压进行性增高,颅内压监护示ICP 均 >40mmHg,均进行头颅 CT 复查,发现脑挫裂伤脑水肿加重 5例,术后继发颅内出血 8 例。(2)血浆渗透压的变化:随着甘露醇使用时间的延长,血浆渗透压基础值逐渐增高。每组用甘露醇后血浆渗透压较用药前血浆渗透压值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甘露醇后,组间比较,第 2 组引起血浆渗透压基础值升高最大(P<0.01),第 3 组在用药四天后较第 1 组增高(P<0.05);组内比较,随着甘露醇使用时间的延长,即甘露醇累积剂量越大,血浆渗透压基础值越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肾脏功能的变化:每组用药后血肌酐、尿素氮较用药前高,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第 2 组对血肌酐及尿素氮影响最大 (用药后第35、7、天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第 1 组与第 3 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别。(4)血电解质的变化:使用甘露醇后,可引起血电解质变化,三组的变化趋势一致,即血钠降低,血钾升高。第 3 组、第 2 组与第 1 组比较变化有意义(P<0.05)。第 3 组与第 2 组比较变化无意义。结论 甘露醇治疗 ICH 是有效的,治疗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我们的研究显示:0.5mg/kg.体重的甘露醇、1.0mg/kg.体重的甘露醇、0.5mg/kg.体重的甘露醇+速尿20mg治疗ICH都是有效的,但1.0mg/kg.体重的甘露醇优于 0.5mg/kg.体重的甘露醇,而 0.5mg/kg.体重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