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长期随访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b9912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我院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而新置入起搏器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评价SSS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后预后情况,并对其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  对2001-2015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SSS而首次置入双腔起搏器的1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指征是根据2012年ACCF/AHA/HRS联合发布的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本研究纳入患者双腔起搏器置入均具有Ⅰ类适应症。去除随访资料不完整患者15例,入选的SSS患者定期进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后每半年随访一次。分别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并存疾病等基线资料及术后患者症状、心房起搏百分比(AP%)、心室起搏百分比(VP%)、模式转换次数、用药情况、是否出现持续性房颤、心功能变化及生存情况等,至少每年行一次心脏彩超检查。本研究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出现新发心力衰竭及新发房颤。所获得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平均随访99±65月。随访结束时,91.7%的患者SSS相关症状(头晕、黑蒙、乏力、晕厥等)得到改善。22例患者(15.2%)出现死亡,明确心源性死亡有10例,占45.5%;非心源性死亡12例,占54.5%;非心源性死亡原因包括随访过程中出现恶性肿瘤3例、其他原因严重感染2例、脑梗1例、尿毒症1例、呼吸衰竭1例及未明确原因4例。35例(24.3%)患者出现新发心衰,其中5例(14.3%)发生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6例(17.1%)发生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有24例(68.6%)。对术前无房颤病史的98例SSS患者随访,新发房颤患者37例,占37.8%;20例出现房颤时无明显不适症状,占新发房颤的54.1%。47例患者起搏器置入前存在阵发性房颤,27例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占57.4%。分别对全因死亡、新发心力衰竭、新发房颤事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性别(P=0.011)、年龄(P=0.043)、≥50%的心室起搏百分比(P=0.001)、术前存在阵发性房颤(P=0.032)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0%的心室起搏百分比(P=0.005)、年龄(P=0.044)及随访过程中左室后壁厚度(P=0.041)为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0%心室起搏百分比(P=0.006)、置入时合并冠心病(P=0.006)、糖尿病(P=0.034)、瓣膜病(P=0.003)、阵发性房颤(P=0.032)及左室后壁厚度(P=0.002)为心衰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术前合并瓣膜病、阵发性房颤及术前室间隔厚度为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现起搏器置入时体重指数及起搏器检测的≥50%心房起搏百分比为新发房颤独立危险因素。1年、3年、5年、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8.6%、94.5%、92.2%、82.7%。  结论:  1、SSS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术后长期预后较好。女性患者长期随访中有更高的累积存活率;术后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右室起搏对患者长期预后至关重要。起搏器置入时年龄及左室重构与心源性死亡密切相关。  2、SSS患者术后新发心衰以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为主(占68.6%)。SSS患者起搏器术后心衰发生可能与高VP%、术前并存阵发性房颤等基础疾病、心室肥厚相关。术后减少不必要右室起搏与降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年龄、术前并存瓣膜病、阵发性房颤及室间隔厚度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独立相关。  3、SSS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后房颤事件发生率高,其中新发房颤占48%。本研究得出高心房起搏百分比及体重指数为新发房颤独立危险因素。与传统检测新发房颤方式相比,起搏器记录功能是检测无症状房颤的重要方式,更多的检出无症状房颤的发生并及早干预使患者受益更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