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肥一直是增加粮食产量、改善粮食品质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合理的施肥除了会造成肥料浪费外,也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增加农作物受病虫害危害的可能性,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会影响农作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植食性昆虫也会根据植物的形态和理化特性的变化,来选择适宜的植株和取食部位;这也可能会对植食性昆虫的寄生或捕食性天敌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麦蚜对小麦的取食危害一直是造成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探究在3种肥力水平下,麦蚜的发生与肥力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肥力水平对麦蚜天敌发生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麦田土壤养分测定在小麦分蘖期和抽穗期,分别对3类不同肥力水平(无施肥,N-P-K:17-20-5,N-P-K:15-15-15)下小麦种植区的土壤进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测定。结果显示,小麦抽穗期的土壤养分含量较分蘖期均有所下降:1000 kg·hm-2N-P-K配比为17-20-5的肥力水平下,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下降12.6%、32.4%和55.2%;1000 kg·hm-22 N-P-K配比为15-15-15的肥力水平下,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下降了13.2%、41%和62.5%;无施肥处理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下降了17.8%、19.7%和45.1%。1000kg·hm-22 N-P-K配比为15-15-15肥力水平的有效磷和速效钾下降幅度最大,无施肥处理的碱解氮下降幅度最高。2不同肥力水平对小麦蚜虫的影响在麦蚜发生高峰期时,1000 kg·hm-22 N-P-K配比为15-15-15的肥力水平会极显著的增加麦田中麦长管蚜有翅蚜的发生量,麦长管蚜无翅蚜的发生量有显著增加;同时,也会显著增加禾谷缢管蚜有翅蚜的发生量,但对禾谷缢管蚜无翅蚜无显著影响。1000kg·hm-2N-P-K配比为17-20-5的肥力水平会显著增加麦长管蚜有翅蚜和无翅蚜的发生量;对禾谷缢管蚜有翅蚜和无翅蚜的发生无显著影响。从全年发生量来看,1000 kg·hm-2N-P-K配比为15-15-15的肥力水平下,麦长管蚜有翅蚜和无翅蚜全年发生量有显著的增加;对禾谷缢管蚜有翅蚜和无翅蚜的全年发生量无显著影响。1000 kg·hm-22 N-P-K配比为17-20-5的肥力水平能够显著增加麦长管蚜有翅蚜和无翅蚜的全年发生量;对禾谷缢管蚜有翅蚜和无翅蚜的全年发生量无显著影响。3不同肥力水平对麦蚜天敌的影响3种肥力水平下对瓢虫种群数量的影响都不显著且种群数量差别不大;1000kg·hm-2N-P-K配比为15-15-15的肥力水平下,会显著增加寄生蜂的发生量,1000 kg·hm-2N-P-K配比为17-20-5的肥力水平对寄生蜂种群数量无显著影响,较高的钾素水平能够增加寄生蜂的种群数量。4不同肥力水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1000 kg·hm-22 N-P-K配比为17-20-5的肥力水平能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产率达到19.5%;1000 kg·hm-22 N-P-K配比为15-15-15的肥力水平,小麦增产率为9.4%,但统计无显著差异。1000 kg·hm-22 N-P-K配比为17-20-5的肥力水平对小麦的增产效果要高于1000 kg·hm-2N-P-K配比为15-15-15的肥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