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劳务输出与当地教育的相互影响——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为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oh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教育和经济就像一对姐妹,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研究某一地区的教育必然要从当地的经济入手,同样的,研究当地的经济也不能忽视教育带来的种种影响。   民族地区经济、教育落后,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从当地的现状着手,加以分析,提出对策。由于经济的覆盖面很广,人们在研究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时,往往看到的是当地的大的经济构成、国家在当地教育经济上的投入对当地教育的影响,而忽略了经济的另一个方面:劳务输出,即忽视了劳务输出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影响这些次生产物对于当地教育的影响。本文以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为例,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着力于当地经济构成的劳务输出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以教育、经济、就业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分析现今农村劳务输出就业结构的模式,力图通过对临夏积石山县当地劳务输出与教育情况的相互关系分析研究,提出就业结构模式与教育相互关系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内容,持续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本文认为民族地区就业结构模式与教育相互关系的战略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教育与就业劳务输出的现状,充分发挥教育的各项作用,力图实现以教育为媒介的劳动力资本积累,以普遍提高当地群众基本素质为目标,侧重教育对于人类素质的影响从而影响当地就业结构,发挥其经济作用。构建一个以政府在基础型人力资本投资中起基础性作用,企业和个人在专业型人力资本投资中起主导作用的人力资本投资体制。创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民族间的封闭状态不断打破,各民族间的交往接触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从偏远的民族地区走入现代化的城市。城市少数民
近几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内蒙古作为国家级能源基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对内蒙古的优势资源之一的草地生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矿区环
本论文题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两大研究路径的交集即“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研究”作为切入点。论文致力于在熟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中国社会逐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并对中国文化的观念、模式、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村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