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语词汇语义通达机制研究建立在双语记忆表征研究基础之上。不可否认的是,三语的语义通达机制更加复杂。与双语研究相比,一语和二语之间已经建立的词汇和概念表征系统会对三语词汇语义通达造成潜在的影响(Sanz,Park,&Lado,2015)。此外,前人对于三语语义通达机制的研究在三语词汇是如何通达概念这一问题上结果不尽相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语发挥绝对优势作用;二语发挥主导作用;一语和二语在三语语义通达中同时发挥作用。国外三语习得研究中,三种语言大都属于同一语系(如印欧语系),三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这种语言组合下探究一语或二语对三语的交互作用时,就很难确定是由于受到一语或二语习得特点的影响,还是由于受到语言相似性的影响。一些国内的研究则较好地控制了语言距离,国内对三语者语义通达模型的一些研究可以更好地控制语言距离,如对三语为汉语二语为英语母语为他们国家语言的留学生进行的研究。比如李利等人(2016)对印尼语-英语-汉语三语者的三语词汇语义通达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印尼语词汇(母语)以及二语英语词汇在汉语词汇的语义判断任务中都会发挥中介语言的作用。然而,此研究对一语和二语在三语语义通达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没有对一语和三语在二语语义通达中的作用作出研究。根据修正层级模型,一语和二语之间存在两种连接类型,即词汇连接模型和概念调节模型,二语和一语词汇属于哪种连接类型有待作出研究。除此之外,此研究中一语为印尼语,二语为英语,尽管一语和二语不属于同一语系,但是拼写体系相似。因此,对于拼写不同的语言的研究是有价值的,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三语语义通达模型。本研究的受试为母语为俄语二语为英语三语为汉语的语言学习者,因为相较于印尼语和英语,俄语和英语在类型上距离较远。根据Rothman(2010)提出的“类型距离模型”,类型相似的语言对新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这意味着三语的语义通达路径会受到类型相似语言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的研究范式是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习阶段,需要受试来判断某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是生物词还是非生物词,属于概念判断任务。第二阶段为测试阶段,受试被要求判断另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是真词还是假词,属于词汇判断任务。对测验阶段已学词(翻译对等词在学习阶段呈现过)和未学词(翻译对等词在学习阶段未呈现过)的反应时和错误率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判断是否有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的发生。本研究将对一语俄语和二语英语在三语语义通达任务中的作用作出研究,同时也对一语和三语在二语语义通达任务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涉及四个实验。实验1a和1b分别研究了一语和二语词汇在三语词汇语义通达路径中的作用,实验2a和2b分别研究了一语和三语在二语词汇语义通达路径中的作用。仅在实验1a中发现了启动效应,表明三语词汇是通过激活一语词而不是二语词汇通达概念的。实验2a和2b的数据结果表明二语词汇可以直接通达概念,不需要借助一语以及三语词汇。实验1a的结果支持修正层级模型,一语俄语词汇在汉语词汇的语义通达任务中得到大量的激活。实验1b的结果不支持第二语言主导模型,英语词汇在汉语的语义通达任务中没有被激活。在二语词汇的语义通达任务中,俄语及汉语词汇都没有被激活,表明二语词汇可以直接通达概念,此结果也支持修正层级模型。同时,实验2b的结果表明二语词汇并没有形成借助三语汉语词汇通达其语义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