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继承东贵荣教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的础上,采用多针浅刺方法对发病不同时期的周围性面瘫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对比研究和实验对比研究。从而解决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宜进行针刺治疗的问题。 本研究将3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入选时病程不同分为发展期组(病程1~7天,共168例)和静止期组(病程8~20天,共168例),两组均采取多针浅刺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采用周围性面瘫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进行临床疗效判定,并在治疗前后分别对发展期组和静止期组EMG波幅和潜伏期进行检测。实验研究选用大鼠面神经钳伤模型,分模型组、发展期组和静止期组。对模型组不进行治疗;对发展期组和静止期组采用多针浅刺方法进行治疗;分别对面神经传导速度(NCV)、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及小胶质细胞的阳性表达等指标进行了对比检测分析。 结果: 1、临床观察结果:多针浅刺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不论是在发展期,还是在静止期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发展期治疗有效率达98.81%,而静止期有效率达94.05%。两组临床疗效统计学处理,发展期组的有效率与静止期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在发展期多针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明显优于静止期。在肌电图方面,发展期组的波幅和潜伏期治疗前后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静止期组的波幅和潜伏期治疗前后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发展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静止期组。表明在发展期采用多针浅刺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静止期。 2、实验研究结果:①发展期组面神经平均传导速度快于静止期组(P<0.05)和模型组(P<0.01),统计学检验呈显著性差异。②发展期组与静止期组和模型组相比较一氧化氮合酶(NOS)及小胶质细胞在面神经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多针浅刺法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且在发展期采用多针浅刺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