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列文“广义调性功能”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1j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音乐理论家大卫·列文(David Lewin,1933-2003)以集合理论和群理论为基础(以群理论为要)构建了“广义音程系统”(Generalized Interval Systems)(GIS)与“变换理论”(Transformation Networks)。在“广义音程与变换”理论的形式化过程中,他对“广义调性功能”理论(Generalized Theory of Tonal Functions)也进行了形式化概括。“广义调性功能”理论是以传统里曼体系的和声功能理论为基础,并将传统的“调性”与“和弦功能”广义化。在构建里曼体系(Riemann System,简称“RS”)之后,通过不同的运算方式得出与之有关联的新的RS。本文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卫·列文“广义调性功能”理论的概述。该部分首先从和弦的构造进行解读;其次是根据和弦构建RS;最后是关于RS的七种运算方式;此外,根据运算的具体方式,也对七种不同的运算进行分类。第二部分是对运用“广义调性功能”理论所创作的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其中《学院庆典序曲》的创作是首次使用该理论,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意义;相对而言,《钢琴三重奏》第三乐章——《黎明》的创作中所运用运算以及RS的转变更为复杂。以此来说明该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意义。第三部分是“广义调性功能”理论的启示。理论中提及的“调性”以及“和弦功能”的概念源于传统。但是,“调性”以及“和弦功能”的广义化,是对传统的现代性数理思考。此外,还有理论中未提及到的高叠和弦、不同基数音阶的重构以及音级集合的有序化,可以作为理论的进一步扩展。最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说明该理论的构建理念以及对音乐创作的理念。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中小学阶段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机器人教育快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很多国家纷纷开展了一系列机器人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与此同时,我国机器人教育也顺应时代潮流快速发展。尽管我国目前关于机器人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相对完善,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的形式仍然以竞赛模式为主。目前的这种形式难以发挥机器人教育在提高广大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
在近现代东北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由于日人报纸的“垄断”特性,供职于此类报纸的中国报人群体也因之成为近现代东北报人的主体。他们的历史活动和历史影响基本形塑了近现代东北
本文探讨实义动词如何融入关系小句。首先以认知语法理论为依据,考察双重谓语表达式如何为范畴化结构或核准结构审定而成为复杂程度不等的范畴,又如何通过构件内在结构之间的
为解决传统课堂点名签到的效率低问题,设计一种基于LabVIEW的人脸识别智能考勤系统,该系统包括人脸检测、人脸对齐、特征提取、人脸识别和课堂签到信息管理部分。人脸识别智能考勤系统首先通过LabVIEW调用动态链接库,然后将摄像头实时提取出来的人脸特征向量与人脸库中的人脸特征向量数组通过余弦相似度算法进行比对,从而提取出相似度最高并且符合设定相似度最低阈值的特征向量,最终索引出相应的学生信息,并将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