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是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马铃薯疮痂病是链霉菌引起的一种表皮性病害,多发生在北方,近年来,疮痂病在我国一些南方马铃薯产区也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块茎的外观品质。本研究收集了广东和湖北两省的疮痂病块茎,进行了疮痂病的分离鉴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疮痂病的相关检测体系,为疮痂病的防控奠定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1.收集了广东、湖北两省五个地区的疮痂病块茎102个,观察分析了它们的症状类型,及在培养基上链霉菌的培养特征,孢子链形态,并从湖北襄阳的疮痂症状块茎中分离得到XY-12菌株; 2.通过表型和显微观察、16S rDNA测序,初步鉴定襄阳疮痂病分离菌株XY-12为Streptomyces bottropensis,进一步的盆栽接种鉴定表明,该分离菌株在接种浓度1.68×103CFU/mL以上能够导致马铃薯中薯5号产生疮痂病症状; 3.在收集Streptomyces scabies、S.acidiscabies、S.bottropensis、S.stelliscabiei、S.europeascabiei五种致病菌的66条txtA基因序列的基础上,设计了txtA的特异PCR引物CS-67s/379a,并对退火温度以及模板、引物浓度进行了优化;通过对田间样品的检测,表明该方法能特异检测疮痂病,能够灵敏的检测到106ng疮痂病菌的DNA; 4.进一步基于txtA基因设计了5对RPA引物,经检测效果良好,选取其中的一对引物CS-RPA126s/395a分别进行PCR和RPA分析,RPA能够检测104ng疮痂病DNA,低于PCR的灵敏度10倍,但RPA技术可以不依赖复杂的仪器就实现等温扩增,且与PCR引物CS-67s/379a的检测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