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浪潮席卷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网络化、创新性等新特征,企业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需要依托多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知识性人才共同参与、相互协作才能得以实现核心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仅通过内部人员不再可能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只有依靠和外部知识创新机构或团队合作,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是知识迭代与创新有效的源泉,无疑成为众多企业组建知识创新团队理想的选择。企业借助高校的人才资源与研发优势,高校通过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研发应用场景实现优势互补,经过交流与探索,最终形成企业-高校协同知识创新团队,而如何对这类团队进行有效激励并促进团队融合,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团队优势,从而实现“企业-高校协同知识创新团队”创新绩效,是当前理论与实践领域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深入研究: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阐述企业-高校协同知识创新团队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应该形成怎样的合作研究模式。其次,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知识创新、协同知识创新以及协同知识创新团队等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协同知识创新团队成员的特征以及团队创新绩效的构成予以分析;接着,构建理论模型,依据激励理论、协同知识创新理论以及团队理论等,探讨了“企业-高校协同知识创新团队”的激励因素,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企业-高校协同知识创新团队”的激励机制模型;然后,选取了内蒙古地区和北京地区的“企业-高校协同知识创新团队”为调查对象,剔除无效问卷。对“企业-高校协同知识创新团队”激励因素与团队创新绩效的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验证方法主要通过对预处理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各激励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提出“企业-高校协同知识创新团队”的激励对策和建议,并对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研究发现:各激励因素对“企业-高校协同知识创新团队”激励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研发氛围支持、科研资源投入、研发工作信任、预期获利报酬、团队成长发展、团队福利保障、团队民主管理以及生活关怀帮助。其中,前五个激励因素对企业-高校协同知识创新团队绩效呈现正向影响,团队福利保障和团队民主管理对其呈现负向影响,而生活关怀帮助对团队创新绩效没有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