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诸子中的水意象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gu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与起始,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创作的活跃阶段,而且也为后世文学树立了典范,创建了许多可研究的对象。从先秦文学典籍中,后世研究者不仅可以看到当时哲人的文学成就以及社会生活状况,还可以从中找出从古代延续至今的文化源流。通过对先秦文学典籍中水意象的研究,可以理清中国水伦理思想的由来,为全面系统的了解水文化奠定基础。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也从原始阶段的神秘不可知走向了征服和改造,他们已经不再对自然界的一切采取顶礼膜拜的态度,而是用一种内心的平和与生命的平等来观察自然界。人们欣赏羡慕水,欣赏水的纯净自然与流动不息,羡慕水育万物而不争高下的姿态。在先秦哲人的眼中,水不再是没有生命的纯自然的物质,而是具有人格的、可以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他们用水比自身,或以水比德,以水喻道。水意象经过古代先哲的加工改造,已经成为了具有审美意蕴与实用价值和表达观点等多重特性的意象。水意象对先秦的文学、审美以及哲学都产生了不小影响,本文从先秦典籍中的水意象出发,主要分析了儒家和道家诸子散文中的水意象,比较它们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不同表现和意识形态与观察视角上的异同,并对儒道两家散文中的水意象创作对后世创作及文学理论上的影响进行分析。  第一章对先秦时期的水意象进行了总体概述,分别从水意象的界定和先贤及典籍在哲学层面、文学层面和审美层面的具体表征进行分析。具体从水意象中“意象”的源流发展开始,选取《诗经》以及儒道两家的经典之作进行分析总结。  第二章分别对先秦儒家散文中的水意象和道家散文中的水意象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了论述,儒家诸子散文中的水意象主要是以水比德,有积极进取的水、温润如玉的水和仁爱礼仪的水,而道家诸子散文中主要是以水喻道,表现为老庄的上善之水、虚静之水和无为之水。  第三章主要对先秦儒道散文中的水意象进行比较,从意识形态和观察视角上分析两家的异同。  第四章主要综述了先秦水意象的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创新等方面的影响。
其他文献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流动的现代性”的研究颇有创见,独树一帜。国内对鲍曼思想著述的译介工作成绩突
自五四以来,青春精神一直潜移默化地作用着中国当代文学,但直至“80后作家”的粉末登场,青春文学才逐渐成为一种庞大的文学样式。这其中,新世纪的青春文学则尤为突显出青春的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