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全新的金融工具风靡全球,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化解银行业巨额的不良资产,而且成为众多企业融资的可选之路。我国于2005年正式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因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而搁浅。2012年5月17日,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重启资产证券化。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末,我国的金融机构共发行了896亿元的资产支持证券。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参与主体较多,每个主体的会计问题较复杂,我国虽制定了一系列会计规范,但是资产证券化发展多年仍无统一会计确认标准,相关制度的缺失导致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不规范。基于这一背景,文章首先研究了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与会计信息的相关理论,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和一般流程,以及真实出售的实现方式和意义,其次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资产证券化以真实出售方式披露会计信息的现况做了概述,包括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财务报表、财务比率及利益相关者方面阐述了真实出售对会计信息影响,同时选取了2011-2013年深沪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的资产证券化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建议,如加快真实出售法律法规的建构,从发起人和SPV角度改进合并方法等等,旨在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我国刚步入资产证券化领域不久,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类型还比较少,因此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和实践都存在较大困难。当前我国对于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的介绍内容已经比较丰富,但在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中,还有待于继续深入和全面地研究,我国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相关法规的建构也有待于早日落实,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才能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