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的中国社会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语言环境也正处于一种五彩斑斓、变化莫测的阶段。流行语正是这种语言发展变化的最好体现。流行语从语言的角度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某一侧面,它们不但记录了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流行语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年代的总结,为后人唤起一个年代的记忆。从这一意义上说,对流行语的考察、梳理和研究,对记录历史、记录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过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既往对流行语的研究在多个角度和层面展开,其中既有关于流行语本质属性的研究,如流行原因、产生途径等的研究,也有流行语的跨面研究,如社会心理学视角、新闻学和传播学视角等的研究。然而,在流行语的解读层面上,现有的研究多以流行语的流行原因、流行过程和传播方式为流行语解读的主要依据,尚无研究专门涉及流行语使用中的意义、认知机制和认知特点。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流行语在使用中的意义进行语用解读,探究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流行语的英译的实践进行研究,从流行语的个案翻译中得出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步骤,以期对流行语的英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流行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新词以及另外一个有相关性的概念:热词,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别属性,而明确三者的异同对于确定研究对象是首要完成的任务。因此,本研究以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辨析为入手,结合中英文词典和国内外研究对流行语的定义,并从本研究的研究目标为出发,给出本研究中流行语的工作定义,从而把广义的流行语概念进行限定和细化,给出评判的标准,即,本研究关注的研究对象是非话题型流行语(以下简称流行语),进而以此为标准,考察该标准下的各个类型,并以每一类型中的若干为范例进行分析。在确定了有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之后,本研究根据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自2002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国家语委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自2005年至2013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白皮书),和《咬文嚼字》编辑部自2008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以非话题型流行语中的不同类型为基础,以其中的若干个来自不同类型的非话题型流行语为例,并以此为关键词,在门户网站以及平面媒体的电子版中收集相关的语料,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研究,来得出发现和结论。本研究以词汇语用学研究的理论要点为依据,结合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性来自认知效果和加工代价的有机平衡这一论点,,认为流行语的理解需要通过语用充实过程来建立临时性的词汇信息,以帮助其语用意义的理解。这一临时性词汇信息的建立,要与特定的语境产生最佳关联,以满足说话双方的交际意图和交际期待。本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发现:1.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能够在概念、人际、修辞这三个维度上有更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概念维度和交际维度上。流行语因为其流行的起始、发展、高潮等一系列的过程,语义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泛化,因而具有更加抽象化的概念内涵。这一特性使得流行语的使用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不同语境中去,并结合实际的语境得到合理的解读。流行语的使用本来就受人们从众求新心理驱使,因此,它们在建立和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和表达的情感效果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流行语语用意义中负载的额外信息会让流行语的使用带来比普通词语更加微妙和难以言说的修辞效果。2.流行语的语用意义的认知过程具有独特性。虽然流行语理解遵循了词汇语用意义认知过程中普遍通用的语用充实方法,它们的解读既要针对明说部分,也要针对暗含部分,这两个部分都需要有语境的信息来辅助,以便能够进行语义内容的充实,与语境产生关联;但是,它们的认知机制显然使得其中的一些方法突显出来,比另一些方法更常用、更有效,包括语义的拓展、隐喻化以及帮助隐喻化理解的认知联想过程。经历了这些语用充实过程的流行语解读会排除歧义、确定指称,进而充实语义。包含流行语的话语也会变得更加顺畅达意、具有更加非凡的认知效果。3.对流行语准确的英译可以先对语境进行确定,然后列出该语境下的可能解读,对照语境,再遴选出可及性程度最高的语用意义,并进行翻译,采用的译法有话语意义直译法、语用意义意译法、话语意义直译加注法等等。本研究把对语境具有强烈依赖性的流行语作为研究的对象,拓展了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凸显了词汇语境化理解的重要性。对流行语独特认知过程的剖析是对语用充实这一概念进行的有益补充。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在实际应用中对翻译实践、乃至词典编撰、词汇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由于研究设计的不完美和研究者自身的不足,本研究还是有一些可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如对语境因素的考虑可能不够全面,选取的流行语的研究对象数量较少,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等。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把语境因素进一步细化,把对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的讨论做得更具体,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使流行语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