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语中存在大量的与中文形式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称为“中日同形词”,例如:“政治”、“得意”、“勉强”等等。这些词对于母语为中文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可以说是把双刃剑,有时会成为日语学习的“拐杖”,有时又会变成“陷阱”。前者可以说是母语的正迁移,后者可以说是母语的负迁移。有关“中日同形词”的问题历来为中日两国的语言研究者所关注,迄今为止,有大量与之相关的先行研究。这些先行研究将重点放在母语(中文)对“中日同形词”习得的负迁移以及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误用上。笔者认为,在日语教学中,过分强调“中日同形词”之“异”,强调母语的负迁移,一味追求“纯正的日语”,将不利于提高日语学习的效率,也有悖于当今培养具有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对待“中日同形词”,除了看到“异”之外,也应该重视“同”,应善于运用母语的知识,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从而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此外,以往的研究还忽视了语境在“中日同形词”的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词语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的,把词语与语境割裂开来词语就成了“死语”。因此在词汇学习中还要重视语境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以母语迁移以及认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母语以及语境在“中日同形词”的习得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基于先行研究的成果,阐述了“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和分类等基本问题,并对本文中“中日同形词”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第二章介绍了母语迁移以及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并结合这些理论针对母语为中文的日语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介绍了调查问卷的概况,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进行了论述,是本篇论文的重点。通过论述,可以明确以下几点:首先,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虽然没有学过日语,但整体的平均正确率达到了74%,可见母语知识以及语境对“中日同形词”的词义推测有一定作用。具体来说,“中日同形同义词”对母语为中文的中国人来说是最容易习得的词汇。对于这类词汇,可以直接用母语来理解。而“同形类义词”的中日文词义并不完全相同,部分重叠,所以对中国人来说在学习此类词汇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词义重叠的部分可以直接用中文的词义进行理解,而不重叠的部分则不能援用中文的词义。“同形异义词”的中日文词义相去甚远,直接用中文知识进行类推的话就会出错。因此,对于没有学过日语的中国人来说,此类词汇的正确率最低。对于难度较高的“同形类义词”和“同形异义词”,仅凭母语知识无法正确推测其意义,但由于存在语境信息,以此为线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词义推测的正确率。其次,无论是整体的正确率还是各个类别的正确率,学过日语的被调查者的正确率都比未学过日语的被调查者高。但是对于两者来说,各个类别的难易度的顺序是一样的,与是否学过日语无关。再次,对于学过日语的和未学过日语的被调查者来说,正确率高(超过95%)的词汇和正确率低(倒数五位)的词汇之间未见显著差异。两者之间的正确率出现差距与是否学过该词汇有关。在根据母语的汉字知识和语境信息难以推测出词义的情况下,就必须依靠日语的词汇知识。综上所述,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语境在推测“中日同形词”的词义时具有一定的作用。如果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充分运用母语的汉字知识这一优势并借助语境的提示作用,就能高效地学习日语词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