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青素合成酶基因转化花生的研究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o89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虾青素是一种具有极强抗氧化活性的类胡萝卜素,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红球藻中虾青素的合成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的,其中β-胡萝卜素酮化酶(CrtW)和β-胡萝卜素羟化酶(CrtZ)是合成过程的两个关键酶。本试验以花育21号、22号、23号、24号子叶为外植体,用含有载体pCAMBIA1301的农杆菌EHA105侵染转化。通过对转化植株的PCR扩增验证,β-胡萝卜素酮化酶(CrtW)基因和β-胡萝卜素羟化酶(CrtZ)基因转入花生基因组。实验中对影响花生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的因素进行了优化,主要内容如下: 1.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一直是花生转基因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基因型又是影响花生再生的主要因素。本试验以花育21、22、23、24为实验材料,以子叶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建立了适应多基因型的高频再生体系。在6-BA为20uM、2,4~D为7.5uM的条件下花生子叶丛生芽平均再生率为90.67%。 2.抗生素对花生再生体系有显著影响,通过本试验研究发现,头孢霉素使用浓度为500mg/L,卡那霉素在筛选培养基使用浓度为100mg/L,在生根培养基中使用浓度为40mg/L。 3.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主要探讨了共培养时间和菌液浓度。其中预培养2-3天、菌液浓度OD<,600>=0.5时转化效果最好。 4.对抗性植株的PCR检测初步证明,CrtW和CrtZ基因已整合进花生基因组中。目前,已经获得转基因植株,为今后进一步将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花生遗传改良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本论文建立了一套适宜黄土高原地区选育优质、高产、抗病甘蓝新品种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育成了2个甘蓝杂种一代新品种惠丰1号、惠丰3号,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性强,耐热性较强等特
干旱是作物生长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冈子,良好的根系系统有助于提高作物抗旱性。为了研究稻作抗旱的根系特征及其遗传机理,为从水早稻杂交后代群体中培育抗旱高产稻作品种提供理
随着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大豆已成为少数几个没有大规模利用杂种优势的主要作物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适于杂交种生产的不育系。自从1993年吉林省农科院孙寰等发现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迅速发展,但是对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尚属空白。目前,国内外关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线粒体上。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有cox、
本文以分别代表我国核心种质优势群的4个骨干自交系、来源于CIMMYT的4个热带群体及其组配的16个杂交种为试材,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杂交种,通过方差分析、配合力分析和杂种
本文对膜下滴灌海岛棉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生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蕾期海岛棉新海21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塔河45日变化为单峰曲线,新海21在15:00时光合速率出现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