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胶质瘤术后复发的常规MRI影像特点目的:通过与放射性坏死常规MRI影像表现的比较,评价常规磁共振影像在诊断胶质瘤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GE signa Horizontal 1.5T成像系统,选择经二次手术病理证实(8例)和MR随访诊断(29例)为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患者37例、放射性坏死8例(手术病理证实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坏死4例,随访证实胶质瘤术后放射性坏死4例),行常规MR增强检查。分析低级别与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复发时间的差异,手术方式对肿瘤复发时间、复发类型的影响,比较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的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结果:1、低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术后预后明显好于高级别胶质瘤。2、胶质细胞瘤术后复发,病理级别会较前增加,恶性度增加。3、高别胶质瘤不同的手术方式,会影响肿瘤的平均复发时间,肉眼手术全切能延长平均复发时间。4、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类型无关,手术后并发的穿通畸形,是室管膜下复发和脑脊液播散的隐患,并可造成医源性脑脊液播散。5、常规增强倾向肿瘤复发的诊断包括:1)多发病灶伴胼胝体受累,2)多发病灶伴胼胝体受累,并跨越中线或沿室管膜播散。结论:MR常规增强检查,通过对病变的形态学分析,得出初步的影像诊断,并为以后的MR波谱及灌注成像提供更多常规影像信息。第二部分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的MRSI分析初探目的:通过磁共振波谱成像,对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波谱表现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波谱特征及各代谢物的变化,并与放射性坏死的波谱表现对照,评价磁共振波谱在诊断胶质瘤术后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GE signaHorizontal 1.5T成像系统,选择经二次手术病理证实(4例)和MR随访诊断(25例)为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患者29例、放射性坏死5例(手术病理证实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坏死2例,随访证实胶质瘤术后放射性坏死3例),多体素PRESS144序列波谱扫描,Functool软件包后处理,得到波谱的潜线形态及NAA、Cho、Cr、Lac/Lip的相对定量,统计肿瘤复发与正常白质、放射性坏死各代谢变化的差异,比较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复发各代谢变化的差异。结果:1、胶质瘤术后复发,与对侧正常白质相比,NAA、Cr都明显降低,Cho以升高为主,小部分表现为降低,Cho/Cr、Cho/NAA明显升高,NAA/Cr明显降低。2、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复发各代谢变化无统计学意义。3、放射性坏死,与对侧正常白质相比,NAA、Cr也都明显降低,Cho以降低为主。4、NAA、Cr、Lip/Lac的变化对鉴别胶质瘤术后复发还是放射性坏死无重要作用,鉴别诊断主要取决于Cho的变化。5、胶质瘤术后复发的主要谱线形态是倒置型,平坦型是放射性坏死特有的谱线形态。结论: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正常白质的代谢变化差异,对肿瘤复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帮助。第三部分磁敏感对比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诊断胶质瘤术后复发中的价值初探目的:应用动态磁敏感对比磁共振灌注成像分析胶质瘤术后复发肿瘤血容量与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并分析肿瘤血容量与胆碱代谢水平的相关性,评价灌注成像在诊断肿瘤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GE Signa Hotizontal 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机,对二次手术病理证实(4例)和MR随访诊断(16例)为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患者20例,行磁敏感对比磁共振灌注成像及二维多体素PRESS144序列波谱成像,数据通过GE AW4.3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得到20例复发肿瘤CBV图,肿瘤rCBV比值及Cho/nCho比值,评价两者的相关性。对15例CBV图上存在高灌注与低灌注的病例,比较不同灌注区域的血管通透性差异,并对高灌注区rCBV比值与血管通透性的相对值P*作相关性研究。结果:1、胶质瘤术后复发CBV能直观的反应肿瘤复发丰富的血容量,CBV图上复发肿瘤多呈现高灌注区。2、肿瘤复发高灌注区与低灌注区的血管通透性差异明显。3、高灌注区的rCBV比值与血管通透性的相对值P*不存在相关性。4、肿瘤复发rCBV比值与Cho/nCho比值存在良好相关性。结论:诊断胶质瘤术后复发,优先选择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