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的制备、改性及电性能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输出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无污染等优点,早已在手机、MP3、摄像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实现商业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还将在电动汽车、电动助力车等动力电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就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安全性、倍率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大多采用碳负极材料,此类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循环性能差,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与碳负极相比,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钛酸锂(Li4Ti5O12)材料具有明显的优势,如良好的循环性能和较高的安全性。尽管如此,由于Li4Ti5O12材料本身的电导率较低(电子电导率仅为10-9 S·cm-1),在大电流充放电时容易产生较大的极化,严重影响到材料的倍率性能,这就限制了Li4Ti5O12负极材料在动力电池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内容:   1.用模板法制备Li4Ti5O12/C复合负极材料,并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优选出聚丙烯腈(PAN)为最好的模板剂。以PAN为模板合成的复合材料的稳定放电容量约为152mAh·g-1,比纯Li4Ti5O12材料要高出29mAh·g-1左右;该材料的循环性能优越,10次循环后容量几乎保持不变;另外,材料的振实密度为1.51g·cm-3,比纯样品的振实密度高出0.38g·cm-3。   2.首次采用乳酸镁为掺杂源和部分碳源合成掺杂Mg2+的Li4Ti5O12/C复合负极材料,并对产物进行物理性能与电化学性能的表征,研究发现Mg2+掺杂的Li4Ti5O12/C复合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为161mAh·g-1,比纯Li4Ti5O12(127mAh·g-1)提高约34mAh·g-1,且材料的循环性能非常优越。另外,合成系列掺杂Cr3+、Cos2+、Ni2+、Mn4+的Li4Ti5O12/C材料,并对比了各种离子掺杂的效果。   3.在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Li4Ti5O12/C负极材料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选用不同量的有机单体、调节反应温度及煅烧时间,成功调控了Li4Ti5O12晶粒的生长方式,减小了颗粒粒度,生成了近球型的颗粒,当丙烯酰胺与二氧化钛的质量比10%时,合成的Li4Ti5O12/C材料的放电容量为162mAh·g-1比纯Li4Ti5O12高出约40mAh·g-1,且材料的振实密度高达1.61g·cm-3,很好的解决了Li4Ti5O12材料比重小的问题。而当丙烯酰胺与二氧化钛的质量比5%时,材料的循环性能最佳,放电平台最平坦。   4.利用纳米级TiO2为钛源,甘氨酸为燃烧剂合成小颗粒的Li4Ti5O12负极材料,并对合成材料进行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得产物具有较小的颗粒和较高的比容量,并且燃烧法能够在缩短煅烧时间的条件下,得到循环性能优异的Li4Ti5O12材料,且材料的放电比容量能够稳定在15mAh·g-1。
其他文献
本文从甘草中提取了纯度较高的甘草苷,对甘草苷的纯度以及性质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合成了甘草苷铜配合物,有关研究内容如下:   1.筛选出甘草中甘草苷的提取条件是,原料与容积比为
光致变色材料在信息应用领域具有优良功能,包括信息的产生、检测、处理、存储等功能,成为新世纪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制备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聚合物/多金属氧酸盐纳米复
近几年来,为了使纳米科技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人们探索对这些纳米尺度的粒子实行纳米以上层次的多尺度分级组装,从而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目标材料。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绝好的范
近年,金属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电性质而倍受关注。一方面它们广泛应用于如DNA、氨基酸、蛋白质、金属离子等各种检测;另一方面金属纳米材料可以组装成一维、二维或三维结构
本论文建立了快速溶剂萃取-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ASE-SPE-HPLC)分析湖泊环境中沉积物、水体及鱼样品中四溴双——A的方法。沉积物和鱼样品用正己烷-二氯甲烷提取后,与水样一
苯乙烯氧化反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产物均是具有多功能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其中,苯甲醛和环氧苯乙烷是最受人们所关注的。苯甲醛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有机物质的合成中,如香料、染料和药物的生产。环氧苯乙烷是合成化学品和医学药品的重要有机中间体。目前,制备苯甲醛和环氧苯乙烷的方法都要花费漫长的工序和昂贵的原料,并且能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因此,使用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环境友好型催化氧化
刺激响应聚合物是一类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响应的聚合物,比如温度响应、光响应、pH响应等等,作为智能响应型高分子中的一员,在很多领域都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例如传感器、药物递送以及组织工程等。在这些刺激响应聚合物中,温度响应和pH响应是研究的较为广泛的。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刺激响应型阳离子聚多肽,通过~1HNMR、FTIR、GPC以及CD等表征了其结构,通过UV-vis、DLS等探究了其刺激响应性,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