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所有诗人当中,艾米莉·狄金森因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手法而卓尔不群。在其逝世四年后的1890年,她的《诗歌》首度出版即引起轰动,这令当时该书的两个编辑始料不及。从那时起,各种版本的狄金森作品,传记相继问世,围绕狄金森的各种研究方兴未艾,对其人、其诗的争议也层出不穷。论文中,我以狄金森的作品-诗歌和被忽视了许多年的书信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狄金森置于十九世纪新英格兰的美国,置于她生活的社会,置于她紧密联系着的家庭的大背景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艾米莉·狄金森,这位传说中的“阿姆赫思特修女”和“乖戾的老处女”似乎总挣扎在各种冲突的漩涡中:她拒绝盲从那些接受“原罪”教义的基督教信徒,但也不愿被社会和周围的人孤立和排斥;她勇敢地反抗存在于自己家中和社会上的男权统治,然而她也清醒地意识到在对付这样一个强大的势力面前,策略必不可少。在她带着矛盾心理对那个时代的强权说“不”的同时,狄金森还珍藏着自己的梦想:她渴望能让其人生更丰盈、更富激情的真爱,同时她又畏惧自我迷失和沦为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坚信:自己完全有资格加冕那顶象征诗人身份和称号的“皇冠”,然而她又拒绝被那些出版界因循守旧的老式眼光肆意篡改。怀着这许多的内心冲突,狄金森经历了从狂喜,怀疑,失落到绝望的各种情感体验,这些体验是她强烈感受到的,也是她深刻思索过的。凭籍她诗歌创作的高超技艺:精心挑选的主题,发人深省的隽言警句,绮丽细致的想象和一颗敏感灵秀的诗人心灵,狄金森成功绘制出一幅心灵的肖像图——一幅处处弥散着各种形态冲突的肖像图,一幅不用色彩、刷子、帆布而用诗行、韵脚和具有狄金森特色节奏绘制的心灵肖像图。对于书籍,狄金森曾这样定义:“书就是心灵的肖像图-每一页皆有脉动。”稍加变动,也许更适用狄金森自己的作品:“其诗其函均为心灵肖像图,页页皆存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