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农民和农业依旧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土地的规划和综合治理对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形态和优化调整影响深刻。基于此背景,本研究建立自然、区位和人文层次的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来探讨自然村居民点的布局适宜性情况;结合GIS空间分析法,构建农村居民点分类识别体系,运用熵值法求得权重,并对农村居民点类型细化,使得村庄规划期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在规划统筹内容上也有着不同的导向。结合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结果和自然村分类识别结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差异化的居民点布局优化建议。(1)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及指标数据来源的可得性,从自然、区位、人文三个维度建立了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将研究区划分为30m×30m的网格评价单元,并使用ArcGIS10.2的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功能,获得自然村中居民点的平均适宜性指数,该指数可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三个级别。评价结果表明,南阳村自然村居民点适宜性等级最高,合力村次之,戴山村则因为交通区位不佳,适宜性等级最低。(2)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在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中,对研究区的27个自然村居民点进行自然村居民点分类识别。从研究区自然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指标数据的可操作性,根据现有研究方法,对村庄发展规模,设施建设条件,用地规模程度三个评价因素进行了研究,选取人口数、农户数、人均收入、人均耕地面积、公共服务设施、道路长度、空心化程度、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面积9个评价指标作为自然村居民点类型识别评价指标,建立了相应的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获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出类型划分的结果,并将其划分为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稳定发展类、集聚提升类和衰退撤并类。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宏观优化体系、中观自然村分类提出了优化布局方案,宏观上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按照中心村-保留村-迁并村的方案进行居民点布局优化,中观上通过进一步细分自然村村庄类型来进行优化,将布局适宜性评价的结果与居民点类型划分的结果进行耦合,从而得到微观自然村居民点建设方向引导的优化方案,本研究从不同层次制定了差异化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