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与叙事重构——简析汤亭亭的文学创作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guangyi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华裔文学的代言人,汤亭亭先后发表过《女勇士》(1976)、《中国佬》(1980)和《孙行者》(1989)三部小说。这三部作品不仅是她进入美国华裔文学史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标志着华裔文学从此进入了美国文学的主流。 本文之所以选取汤亭亭的这三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些作品体现着十分浓厚的中国情结。从这些小说中,你可以发现作者利用独特的手法表现中国文化的创作策略:从故事情节的虚实结合到对中国古代典籍人物的巧妙借喻;从家族史叙述到口传故事的自然连接,无一处不在大量运用中国的文化符号。她在文本中广泛涉猎中国民俗文化,并且较为系统地引述或改写中国的民间故事和文学典籍。汤亭亭的作品极力展现东方传统文化,起到了沟通东西文化的作用,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曾有很多研究者论述过,作者在这三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作为小说的素材,也论述了她对中国文化史料运用的鲜明选择性。事实上,作为一名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小说创作中对中国文化既表现出强烈的寻根意识和表达欲望,同时也进行了明显的叙事性的重构和改写,由此体现她的另一个文化根源--美国之根。本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探讨了她对中国文化进行寻根、重构和改写的种种表现,并分析了其原因和意义。本文一共分五个部分,包含引言和结论。 第一章探讨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展现。在上面提到的三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习俗、神话和传说的细致描述,一方面吸引了西方读者的注意,一方面也展现了她强烈的寻根意识。但与此同时,她也指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消极面,借此来彰显她与中国人的不同之处,即她的美国性。 第二章探讨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改写。汤亭亭很少直接把中国文化素材一成不变地引用过来。她经常用西方视角和西方的文化背景来阐释中国文化。通过她的描述,母女之间,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之间,以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鲜明的呈现出来。 第三章探讨了作者对中国文化进行改写的原因和意义。本文认为作者对中国文化进行改写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作者文化杂交身份的必然结果;第二,这种改写体现了作者希望被西方读者接受的愿望--她是个美国人。最后是为了达到在文化层面上的东西交融与和谐。通过她的成功改写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寻根和改写是其文化杂交身份的必然结果,客观上也的满足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需求。我们可以把这种改写看作是一种创作方式,作者由此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似曾相识又完全异质的阅读体验,而这也正是作者获得成功并享誉全球的原因所在。
其他文献
伊迪丝·沃顿是美国第一位斩获普利策文学奖的女作家,其作品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足以令她跻身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和短篇小说家之列。她的文学创作,多以她出生和成长的纽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