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洋入土”:基督教的本土化与包容性政治——基于河南Y村的田野调查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基督教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五大宗教中人口增长最快的宗教。基督教在我国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基督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是如何在我国传统文化非常浓厚的农村地区实现其本土化历程的,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选取豫西地区的一个普通的村庄为调查地点,通过对该村基督徒宗教生活以及村民生活的深入考察和描述,力图展示出基督教如何进入该村庄进而实现其本土化的过程。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主要围绕基督教如何进入Y村进行记述的。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描述了基督教进入Y村的三个途径:婚姻、亲戚朋友的引领、传教士的宣扬;同时,展示了基督教作为异质文化在进入Y村的过程中与Y村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事实场景。   第二章主要围绕基督教如何进入Y村村民的生活展开的。主要从基督教进入Y村村民生活的外在驱动因素,Y村村民接受基督教的内在动机以及基督教进入Y村村民的具体途径这三个方面进行的。   第三章主要围绕基督教如何进入Y村村民的心灵进行描述的。主要从村民在困境中的无助与急于寻求帮助的心理状况、在“灵验”中与遇到了神、在现实生活中又会遇到疑惑与不解从而在信仰中处于徘徊之中,以及由于上帝爱的吸引使一些人委身于教会之中这四个方面展示出了基督教走进村民心灵深处一般的心理经历。   第四章主要展示出基督教在Y村实现其本土化的表现。主要从中西合璧的教堂建筑、生活化的传道风格、随意化的祈祷生活以及地方化的信仰形式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第五章主要是围绕基督教的本土化与我国包容性政治的关系进行论述的。主要从历届政府注重保障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为村民们的信仰生活营造了宽松的信仰环境,这为基督教在我国农村社会的本土化提供了政策上的“保护伞”。   结语部分指出基督教在农村社会本土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基层的宗教工作者只有对基督教在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因素,才能使基督教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为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矿产资源是人类发展和生存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条件,也是国家迅速发展的关键保障。由于矿山是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承担着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任务,但是随着矿产
北京水资源严重紧缺,雨洪利用是减轻北京城市汛期防洪压力、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北运河是北京唯一一条常年有水而且水量极为丰沛的河道,每年有大量的雨洪未能有效
安全权作为人权中最为重要的权利,是立法者和司法者重点保护的对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保护公民的利益,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法律中创设和发展了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