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自明清以来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是各地士商行旅汇聚之地,又是会馆最为集中的地方。进入民国,会馆与同乡会并存,成为各地同乡在京保持联系的重要纽带。对于蒙古人而言,由于实行王公贵族政治,加上与内地不同的文化传统,作为联系各个阶层乡党的民间组织并不受重视。迄至民国,成立社会组织应对现代社会转型冲击,已经成为驻京蒙古人的需要,于是有了蒙古旅平同乡会成立。该会的活动不仅对蒙古社会产生影响,而且被北京乃至全国视为蒙古民意代表。关于蒙古旅平同乡会研究,以往史学界因史料缺乏只能简单描述其存在,至今尚未发现对蒙古旅平同乡会成立缘由、内部建制、宗旨、会员状况、政治参与、社会救助等方面有系统研究。为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发掘北京市档案馆所藏该会档案史料,力图对上述问题作一较全面的研究。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围绕蒙古旅平同乡会的建立、内部组织的构建及运作、内部重要人物介绍以及它所参与的政治运动、社会救助等活动展开叙述的。第一部分,主要从北京会馆的广泛建立以及到了近代向同乡会馆转变,结合蒙古族来京的人数增多和来京的具体途径,阐述蒙古旅平同乡会建立的社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根据档案资料分析蒙古旅平同乡会的内部组织建设及运作,从而展现该会在抗战胜利以后恢复同乡会的情况。第三部分,通过考察蒙古旅平同乡会在不同阶段所扮演社会角色,对该会的政治倾向、社会联系以及社会救济活动等方面进行剖析,了解其历史作用。最后结合上述三个部分的论述,指出民国时期蒙古旅平同乡会在北京乃至全国曾发挥过蒙古民族代言人的作用,因而其存在应该也是近现代蒙古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该会在维系侨居北平蒙古人及小社会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不应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