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泥混凝土在硫酸盐、碳酸盐及低温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碳硫硅酸钙(thaumasite)的过程为碳硫硅酸钙型硫酸盐侵蚀—TSA(the thaumasite form of sulfate attack)。传统的硫酸盐侵蚀(钙矾石型、石膏型等)破坏主要是导致混凝土构件的体积膨胀,开裂以至破坏。而TSA是直接导致CSH凝胶解体,逐渐由表及里使水泥石变为无强度泥状物,其破坏性和隐蔽性较传统硫酸盐侵蚀更强。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378075)和国家863项目(2002AA335050)为背景,在国内首次系统研究了环境条件和材料组分等因素对水泥砂浆TSA的影响规律和机理。通过国内西部及英国水泥混凝土TSA实例调研,探讨并确定了TSA的有效鉴定方法,建立了TSA的物理化学破坏模型,并针对其发展机理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通过国内外相关水泥混凝土TSA现场及其取样调研,确定了有效鉴别TSA的观察及测试方法。宏观方面:受侵蚀试件的表皮脱落,由表及里的浆化,内芯被灰白色泥状物包裹,但内芯强度健存,随着时间的延续最终形成泥沙混合物。微观方面:因thaumasite与钙矾石晶体的XRD特征峰值极其相近,XRD分析无法证实腐蚀产物中是否存在thaumasite和/或钙矾石晶体;SEM-EDS分析可证实存在大量针状晶体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Si、S或Al,从而有效区分thaumasite和/或钙矾石晶体;而FTIR和Raman波谱分析可证实thaumasite中[Si(OH)6]八面体基团的存在,而有效区分thaumasite和/或钙矾石晶体。2、同等温湿环境下,同一硫酸盐种类对水泥砂浆的侵蚀破坏力随溶液浓度增加而增强;其中,Na2SO4溶液对砂浆的侵蚀生成了以钙矾石为主的腐蚀产物;而在MgSO4溶液中,砂浆会生成了以thaumasite为主的腐蚀产物,可证实Mg2+的存在对TSA过程具有一定催化促进作用。3、温度效应在水泥混凝土TSA过程中的作用较为明显。在5℃恒温、20℃恒温及5~20℃冷热交替温度环境下,掺石灰石粉水泥砂浆受2%MGSO4溶液侵蚀1年后都生成了明显的thaumasite腐蚀产物,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混凝土结构只有在15℃以下较低温度环境中才可能发生TSA的传统观点。4、特种水泥(抗硫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在典型TSA环境下均会产生thaumasite腐蚀产物,它们均不能完全阻止TSA,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TSA的进程。水泥品种的抗TSA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硫铝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复合>硫铝酸盐水泥>抗硫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5、水泥石中CH晶体是TSA的腐蚀源,抵抗TSA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水泥石中CH晶体含量及砂浆试件的早期强度。在典型TSA环境的低温条件下,矿粉掺量达到60%时的抗TSA效果最佳,其不但具有早期高活性,而且可以减少水泥石中CH晶体含量;而粉煤灰因其早期活性差而导致抗TSA效果差。不同掺合料对水泥抗TSA的改善效果从优到劣为:SL60>SF5SL25>SF8>SL30>FA15SL25>FA20;6、TSA的化学过程基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离子迁移期、AFt生成期、石膏生成期及thaumasite生成期;TSA物理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潜伏期、膨胀开裂期及软化解体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