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超募”是指在IPO新股公开发行后,上市公司实际募集资金明显超过当次IPO预计募集投资项目计划所需资金的现象,是当前我国A股IPO过程中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我国A股创业板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超募”现象更是相当的普遍。IPO“超募”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上市新股在公开发行的过程中,证券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内在价值的评估,与上市公司对筹集未来发展扩大规模所需资金资本的判断之间产生的严重分歧。大量资金的流入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投资决策做出了很大的考验,为了探究出上市公司对这部分资金的运用效率,本文探究性的对上市公司IPO超募与资金运用效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本文针对IPO超募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其上市公司资金募集情况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其次,利用改进的理查德森-残差模型,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是否超募与资金运用效率的关系和超募程度与资金运用效率的关系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最后,根据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得出结论。经过上述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上市公司在新股发行的时候,超募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创业板市场尤为显著。100家样本上市公司的平均超募率为156.23%;(2)是否超募对于上市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确实存在影响,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超募程度对于上市公司资金运用效率也存在影响,并且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3)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首先,财务杠杆与资金运用效率成反比例关系,说明随着财务杠杆的增大,即资产负债率的增加,公司更多的倾向于将一部分超募资金用于还债,从而影响这部分资金的运用效率;其次,现金流流量与资金运用效率成反比例关系,说明随着公司掌握的现金量的增加,由于各种原因,公司对这部分现金并不能高效率的使用,使得效率呈现出递减趋势;最后,公司成长与资金运用效率成正比例关系,说明公司不断的发展壮大,会使得公司一定程度上产生规模效应,有利于提高公司资金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