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法规和文件也清晰阐明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始终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与社会体育衔接的重要职责,如何使学生在毕业后仍能从事体育锻炼,成为全民健身的积极拥护者和执行者,是高校体育教育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更要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以培养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现有的资料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微乎其微,女生的情况更是令人担忧,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大学生体质状况的连年下降,从而引发了大家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部分高校女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现状的问卷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意识、体育动机、体育行为等多角度、多方位对高校女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自觉参与的程度较低,仅有4.3%的群体有体育锻炼习惯,其他都属于无规律或不锻炼状态,表现为体育意识和行为的不一致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个体、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其中,以个体和学校因素最为重要。个体因素是由于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对体育价值观了解不够所造成的;学校因素是由于高校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没有完全转化;教学内容有诸多限制;教学评价比较单一;场地器材设施不足;校园体育氛围又比较冷清等原因造成的。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要培养上海市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改变其内因——体育意识,只有良好的体育意识,才能在根本上转化为行动。另外,在外因上也要积极配合,如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考虑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扩展和递进;教学评价方面要改单一性为多元性,突出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利用要有前瞻性、联动性;除此之外,要利用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加强学校体育氛围;通过大众媒体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在宏观上营造全民健身的社会大环境;提高家庭成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等等。只有从内、外因上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培养女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从而实现全民健身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