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回顾性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基本信息、中医证型、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方法与疗效等资料,探讨通络疗法及相关因素对MPP预后的影响,并且总结通络法治疗MPP在临床上的运用情况及有效性。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与规范性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MPP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及研究思路。方法:本课题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儿科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共250例。采用Excel录入和整理信息,SPSS21.0作数据统计,以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观察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主要症状和体征、中医证型、住院天数等数据的分布特点,影响肺炎支原体肺炎预后的因素则采用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基本情况:在纳入的2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性别:男122例,女128例,男女比例为0.953:1;年龄构成:幼儿期1~3岁为27例(10.8%),学龄前期3~+~7岁152例(60.8%),学龄期7~+~14岁71例(28.4%),3~+~7岁的学龄前期儿童为MPP的好发人群。肺炎支原体肺炎好发季节以秋(78例,31.2%)、冬(82例,32.8%)季节为主。190位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有肺系疾病的既往史,其中以肺炎(158例,包括71例MPP病史)最为常见。2.中医证型:临床上肺炎喘嗽多以风热闭肺证(176例,70.4%)为主。年龄对中医证型具有影响作用(χ~2=16.975,P<0.05),1~3岁的幼儿以痰热闭肺证为多见,3~+~7岁的学龄前期和7~+~14岁的学龄期儿童则以风热闭肺证为多见。发病季节对中医证型具有影响(χ~2=9.565,P=0.023),风热闭肺证多在春、夏季发病,痰热闭肺证则在秋、冬季节较为多见。3.临床症状及体征: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首发症状以咳嗽(133例,53.2%)为主,而四大主症中也以咳嗽症状(242例,96.8%)较为突出,其次则是痰壅(164例,65.6%)。入院时发热的患儿有82例(32.8%),多是低热(35例)和中等热(37例)。MPP患儿入院时肺部体征情况以中湿啰音(116例,46.4%)和细湿啰音(89例,35.6%)为主。MPP患儿入院时扁桃体以Ⅰ°肿大(169例,67.6%)为多见。4.实验室指标:在2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MP抗体滴度为1:160的有65例,滴度为1:320有68例,滴度为1:640则有117例;WBC异常(83例,22.4%),单核细胞百分比升高(109例,43.6%),PLT升高(87例,34.8%),CRP升高(61例,24.4%);心肌酶谱异常病例(147例,58.8%)中,1~3岁23例(85.2%)、3~+~7岁91例(59.9%)及7~+~14岁33例(46.5%),发病年龄越小,心肌酶谱示异常的病例越多(χ~2=12.280,P=0.002)。5.治疗方案与疗效:在2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外治139例(55.6%)、中西医结合治疗58例(23.2%)、西医治疗配合外治37例(14.8%)和西医治疗16例(6.4%)。四组治疗方案患儿年龄分布不同(χ~2=15.739,P=0.001),西医治疗组1~3岁患儿较其他三组偏多,而其他三组以3~+~7岁和7~+~14岁患儿偏多。四组治疗方案患儿性别构成不同(χ~2=8.120,P=0.044),西医治疗组男患儿偏多,其他三组则是女患儿较多。四组治疗方案患儿中医证型构成不同(χ~2=9.625,P=0.022),西医治疗组以痰热闭肺证居多,而其他三组治疗方案以风热闭肺证居多。四组治疗方案患儿治疗疗效构成不同(χ~2=98.864,P=0.001),除了西医治疗配合外治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他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外治的患儿治疗疗效治愈(137例,98.6%)比其他三组明显较多。四组治疗方案患儿住院天数构成不同(χ~2=42.701,P=0.001),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外治的患儿住院天数少于7天的(127例,91.4%)比其他三组多。6.影响MPP预后因素:治疗方案(β均小于0,OR均小于1)和院前有使用中药(β=-1.038<0,OR=0.354<1)是影响预后的保护因素,CRP指标异常(β=0.977>0,OR=2.656>1)和PLT指标升高(β均大于0,OR均大于1)则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治疗方案以西医治疗为对照,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外治的治疗疗效是西医治疗的6.425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疗疗效是西医治疗的2.319倍,西医治疗配合外治的治疗疗效是西医治疗的2.218倍。结论:MPP发病有一定的规律,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外治的疗效最好,治疗方案、院前使用中药、CRP和PLT都是影响MPP预后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