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与生境协变关系研究——以花江地区为例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k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与环境的协同变化关系是演替研究的难点。本文以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江)不同恢复阶段的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以空间系列代替时间系列”方法选择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和小气候观测。通过对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小气候特征和群落优势种组特征变化研究,提出了评价群落小气候环境稳定度的概念,阐明了优势种组与环境稳定度的协变关系,以及种组与主导环境因子稳定度的协变关系。主要结果研究结果如下: 花江退化喀斯特生境存在土面、石面、石沟、石槽、石缝、石洞6种小生境类型,共有土面一石面型,石面-土面型、石面型三种生境组合,不同的生境类型和组合具有不同的生态学特征和植物利用的有效性。 早期的群落环境稳定度低,光照、土壤温度、相对湿度、气温等的波动性较大,由于小生境的特征不同,各小气候因子在小生境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随植被恢复,环境稳定度提高。 影响植被恢复的主导环境因子是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由裸地(石漠化)阶段到乔林群落阶段,优势种组的替代过程是主导环境稳定度由低向高的变化过程。先锋种适应于早期不稳定的光环境,不适应于后期稳定的光环境,同时,先锋种较能忍受早期剧烈的变温和高温,顶极种则更容易在稳定的土壤温度环境下占优势;此外,先锋种还适应于早期不稳定的土壤水分环境(喀斯特地区临时性干旱),项极种适应于后期水分充足的土壤环境。 优势种组由先锋种经过渡种向顶极种依次替代,先锋种在裸地(石漠化)阶段和草本群落阶段占优势地位,过渡种在灌木群落阶段占优势地位,顶极种在乔林群落阶段占优势地位,种组替代与环境因子的变化是协同进行的,植被恢复能明显改善环境小气候,小气候形成反过来又促进植被恢复及优势种组更替。 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稳定度与种组协变关系均表现为稳定度提高过程是群落由先锋种经过过渡种向顶极种替代过程,即先锋种更适应早期不稳定环境,顶极种更适应于后期稳定环境。
其他文献
泡沫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泡沫病毒亚科,其在体外虽可使细胞发生强烈病变,在体内却不表现任何病症,处于长期潜伏感染状态,而其潜伏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为止,只有一篇关于
纳米材料的分散性能够影响它们的功能和在水溶液里悬浮能力,进而影响它们的应用,因此,提高纳米材料的分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凹凸棒土分散成单一的纳米棒晶体结构对其发挥一
本文研究紫萁不同器官间黄酮含量比较,对紫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及其醇提物抑菌活性进行研究。  采集同一环境不同生长时期的紫萁,经过杀青、烘干、粉碎、脱脂、乙醇
本论文建立了2,4-二硝基氟苯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直接检测β-丙氨酸与L-天(门)冬氨酸的新方法。该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Zorbax SB C18柱(5μm,4.6~*250mm);流动相A为0.02mol/LNaAc-HAc缓冲液,pH6.2,流动相B为乙腈,采用线性梯度洗脱:时间(min)0→20,流动相B(体积百分含量,%)5→33;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检测器为紫外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也是研究丝状真菌的重要模式生物。稻瘟病菌丝氨酸蛋白酶可能作为稻瘟病菌分泌到细胞外与寄主受体蛋白起作用的激发子之一。
学位
钼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其生理作用主要是通过一些含钼酶来实现的,尤其是对豆科植物的固氮和根瘤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百脉根(Lotus japonicus)是豆科百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