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报导中二次伤害的传媒伦理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ga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件报道是大众传媒报道的重要题材。与之相关的新闻失实、新闻侵权、媒体审判等一度是案件报道中的重要伦理问题。本文以发生在2011年11月8日的深圳市联防队员入室强奸一案为背景,研究当下传媒在案件报道中新的伦理失范现象--二次伤害。   什么是二次伤害?媒体如何造成二次伤害?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在新闻实践中避免伤害的产生?论文选取国内主流的36家都市媒体对该案的报道作为内容分析的样本,从选题、采访、加工三方面对二次伤害的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媒介生态的视角兼论二次伤害的影响范围。造成二次伤害伦理失范的直接动因是站在第一“把关人”位置的记者。影响记者选择的原因却来自多方。论文综合运用调查问卷以及深度访谈方法,从传统控制研究的基本模式出发,分析来自经济层面、受众层面、媒介组织层面以及从业者个人等因素对伦理失范的影响。   论文站在伦理学的视野下,寻找伦理失范的规避思路:重申制度自律的意义,提出元伦理意义上的“善意”与“理性”的回归,凸显第一“把关人”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在避免二次伤害中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本文所研究的是3D电视制作技术的采纳意愿和动机,研究范围为电视媒体从业者。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架构,通过对于电视从业者使用3D电视制作技术一系列动机的实证研究,探讨影
期刊
信息控制研究是国际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重点主要针对政府作为控制(传播)主体通过控制媒介和把关内容等方式传播有利信息、过滤不利信息从而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展开。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闻业的转型,我国记者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媒体的“双重属性”和多重角色导致记者群体身份认同混乱。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下,记者不仅承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