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世纪语文教育史上,朱绍禹是一位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人物,他是我国当代继“三老”之后杰出的语文教育家,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主要涉及中学语文教学法、语文教育学、母语教育和比较教育等。本论文即以朱绍禹语文教材观为研究对象,对朱绍禹语文教材观进行系统梳理,探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希望能够藉此丰富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并为当代语文教材研究贡献一些绵薄之力。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主要观点如下。第一部分从当代语文教育史的纵向角度梳理朱绍禹近半个世纪的学术成就,探究朱绍禹语文教材观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50年代是朱绍禹语文教材论的萌芽期,主要成就在于肯定了文学课程单独设科和文学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羽翼的历史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朱绍禹进一步拓宽了语文教材研究的视野,其后是其语文教材观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朱绍禹先生尝试自编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关注语文教材的母语价值和本体价值。第二部分阐释朱绍禹语文教材观的具体内涵,在研究所涉及共性领域之外,着力分析朱绍禹的教材价值观,主要从语文教材价值、结构、性质三个维度,探究朱绍禹语文教材观的独特之处,即如何利用角色意识定义教材的本体价值、文化价值和母语价值;如何将语文教材的结构、影响和制约条件、编写、审查等作为一个完整而又系统的研究体系。第三部分是对朱绍禹语文教材观启示意义的讨论,阐述其教材观对我国教材建设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即从教材编写者维度出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模式,从教材使用者出发培养老师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开发意识,从教材研究者出发培养科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