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区外部空间文化特质的评价方法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unju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住区不仅指居住建筑和活动场所,不同文化影响下的特定人群,他们所持有的知识理念,信仰习惯等皆不尽相同,这些文化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空间认知与行为习惯.创建以人为本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必须尊重和鼓励反映文化和美学价值多样性的外部空间.在现代建筑空间文化内涵的研究与实践中,常会陷入两个极端:一是不做理性的分析研究,不顾现实情况,认为只要是传统的就是好的.二是不顾传统文化,照搬西方传统的空间模式,忽略了对其中蕴涵的深层文化内涵的分析与鉴别,造成了居民使用上与深层心理影响上的诸多问题.该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的方法,对建筑空间中的传统文化特质加以提取与遴选,以空间评价的形式进行研究.使传统上对建筑文化的研究从感性的探讨,转入定性的分析,朝最终寻找出定量化的研究途径迈进.以文化的涵化理论及社会学功能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前提,从对传统文化核心特质的分析入手.通过研究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在"天"的观念、伦理规范、对规律的认识等三个方面的异同,分析它们对建筑空间生成、居民空间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取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住区外部空间形式.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证调查,以多种手段对空间文化特质对居民深层心理的影响、居民空间活动习惯、居民空间意象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在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建立评价住区外部空间文化特质富有度的评价指标矩阵.矩阵分为三个部分,空间场所、空间活动与空间界面评价,共12项评价标准,28项评价指标.每个指标都确立相应的衡量标准,使实际应用时有据可依.最后,对评价矩阵的不同部分,分别进行了实际运用,以示范空间评价的操作方法,检验指标的易用性与客观性.从结果来看,使用本矩阵,可以较为便捷的发现空间环境设计中的问题,更加有说服力的评价住区环境的优劣,能够对决策机构、设计人员、空间使用者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对于准确评估空间环境文化特质整体水平存在的问题,建构完善的评估体系,探索科学的建筑文化研究方法,对于城市住区规划与设计的评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视觉是感知空间的主要手段,人通过视觉可以感知周围空间环境的一切,从而形成喜欢或厌恶等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营造一个好的视觉环境,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视觉景
随着我国整个社会、经济背景的转化,人们特别是城市人民的居住观念正在发生相应的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尤其是与人们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结构正在进行着从空间地域到内质元素的全面
山西晋北地区近代建筑是随着清末洋务运动思潮的传入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国近代,1840-1949年,这个时期不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还是当时国民思想,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变,
在体制转变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历史街区伴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进行,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历史街区的保护正显得前所未有的必要,而目前针对地方政府在历史街区中所担负
本文以理想居住的"诗意的安居"为目标、以"空间消费"为切入点对住宅问题展开研究,全文从"安居"的居住本质要求出发,认为住宅不仅仅提供居住功能,更应为了居住生活而服务.通过
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正处于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随之产生了种种的城市弊病,如何缓解和解决这些“城市病”,需要城市规划建设者研究中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案例,借鉴其经验教训,并找
论文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作者发现,研究城市广场和研究大学校园外部空间与景观的文献较多,但具体到大学校园广场的则很少,所以该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有广阔的腹地,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文化古城,同时也是岭南文化的发展基地,城市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开放坦城"的独特风格.荔湾区是广州市
在总结西方住宅郊区化过程与理论之后,本文从杭州市经济、区位概况出发,揭示城市住宅郊区化现象;分析其机制;指出住宅郊区化的利弊;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相应杭州市住宅郊区化的对策
本文通过“9.11”事件,分析当前高层建筑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和疏散行为可能发生的改变。提出在建筑设计上,高层建筑平面应符合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特征;在管理上,通过制定严密的高层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