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桂系统治初期广西教育经费研究(1926-1937年)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egean1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新桂系统治初期初等教育经费的整理发现,政府为提高广西民众整体文化水平,降低文盲率,采取大力推广和普及初等教育,尤其是在1933年之后开展国民基础教育运动,要求每乡镇每村街都必须建立国民基础学校。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必须筹措巨额的经费。对于一个西南边陲之省,要筹措此款,惟有广开财源、开辟多种渠道,这不仅需要省财政和县财政的拨款,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各地原有的庙产、学田、民众的捐款和学校筹集的基金等途径扩充经费。尽管政府为筹足经费付诸不少努力,但终究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如经费筹集不易很难达到如期规划时所需数目、地方财政负担过重造成当地百姓压力过大和初级学校教师工资过低的情况。对于中等教育的经费筹集,大部分来自财政的拨款,其中省款贡献较大,占据省文化教育经费预算的一半左右,其他的还通过收取的学费、社会捐款及公共造产等途径。在中等教育支出方面,教师的薪酬占据大部分,虽然中学教师的工资很难达到高校教师的水平,但相比社会其他阶层,要高出几倍,生活还是无忧。在实际办理过程,中等教育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经费投入结构严重向中学教育倾斜,忽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有县立中学与省立中学经费差距过大,造成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政府集中力量发展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先后成立广西大学、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院和广西医学院,高等教育的经费从而迅猛增加,占教育文化经费的比重也由百分之十几增长到百分之三十几,充足的经费确保了学校能够开出丰厚薪金聘请优秀的教师、专家任教,也有足够的经费去购置各种教学科研仪器和相关的图书资料。而且,政府重视培养留学省外和国外的专业人才,给予其一定的奖助,以资完成学业。  本研究表明,广西在大力发展教育的政策下,总体教育经费暴增,纵向上与旧桂系相比,呈现出十几倍到二十几倍的增长;横向上与同时期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无疑也是经费投入的佼佼者,与教育大省江苏之间的差距也不是很大,一个西南边陲之省份能达到这种水平堪称不易。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经费,在经费筹集上,新桂系逐渐形成了以政府财政筹措为主多渠道并行的筹措结构,其意义重大,此投资结构确保了教育投入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在经费分配上,省财政倾斜于中等教育的投入,常占省文化教育支出的一半比重,这种做法完全是符合当时广西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和必要性。广西的教育存在鲜明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在学习期间的军事教育,在新桂系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实际上为广西培养了不少军事将才,从而也实现其军事强省的目标。总之,广西的经费投入和支出模式,确保了广西各类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广西更多民众获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了整个广西民众受教育程度。从投资成效上看,广西通过教育培养了一批批社会需要的自治人才,提高了新桂系管理和控制地方社会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军事教育,也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文武兼备的军事骨干,为之后的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新桂系教育设计者重视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动手参与生产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种兼具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必定会为广西的经济的发展注入一股强劲动力。
其他文献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生存论史学形态--以皇朝生存论史学、正族-异族生存论史学和精英生存论史学为其表现形式--的批判,为他建构现代中国生存论史学思想并创造性地转化传统中国生
本文从自然土地状况,社会土地占有情况和土地占有反映的社会问题三方面,来研究元代亦集乃路的土地情况,和它反映的问题。所以本文分为三部分:   通过纸质文献和地理考古的对比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在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现代艺术史之父”。作为文化史大家布克哈特的高足,他一生致力于造型艺术的形式分析和研究。他的思想对艺术史、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