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实用的急性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30只雌性(Sprague—awley) 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10只,用氯胺酮(50mg/kg)+安定(2.5mg/kg)混合液腹腔注射麻醉,待大鼠全身肌肉松弛,钳夹后肢无收缩时,麻醉成功。将大鼠俯卧固定、备皮、消毒。其中A组为假手术组(手术时只解剖脊椎打开椎板,暴露脊髓,暴露时间与B组、C组手术时间相同,但不进行打击),不造成SCI。B组、C组分别给予200g.cm、400g.cm的打击量,再分别于手术后的第1、3、5、7、14、28、56天的同一个时间点观察大鼠的双下肢功能恢复并进行BBB行为学评分。取手术后一周的B组大鼠脊髓损伤组织做组织切片,观察光镜下结构改变。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组大鼠死亡2只,B组死亡2只,A组无死亡。A组实验大鼠在术后1-3天内后肢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行为学评分达到20或21分。B组大鼠在术后一周内后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有后肢三关节的明显运动,行为学评分达4分,术后两周可以出现无负重情况下三关节的广泛活动,行为学评分达8分,术后四周大鼠可以出项前后肢的协调运动,能负重站立,行为学评分达14分,之后的时间内维持在14分不再变化。C组大鼠在术后1周开始出现单个关节的轻微活动,行为学评分为1分,术后4周部分大鼠BBB评分可达8分(无负重情况下的活动或无负重情况下脚掌可着地),在以后的时间里维持在8分水平不再增加。并且A组每个时间点的BBB评分均高于B、C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自制大鼠脊髓挫伤打击装置有效,B组与C组相比,B组评分高于C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脊髓受到的打击量不同,功能恢复有明显差别。B组组织学染色示在损伤中的脊髓大量脱髓鞘改变,在损伤中心、头、尾侧脊髓背侧柱的大量脱髓鞘改变,提示损伤部位的脱髓鞘改变可能是动物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结论:本方法在Allen’s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利用自制打击装置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是一种实用的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根据实验结果打击量的大小影响脊髓损伤的自主功能恢复,打击量越大,脊髓功能自主恢复越慢,行为学评分也较低。组织学检测提示损伤部位的脱髓鞘改变可能是动物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