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弹性是在压力或逆境情境下个体表现出的一种良好的个人特性。心理弹性的本质是主体通过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而达到的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良好适应,它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特征:意识性—主体能够有意识地接受并对外界客观刺激进行反映,在主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和主动的状态;互动性—主客体具有交互作用,主体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内部各心理要素也处于联系和互动状态;整合性—主客体交互影响过程中主体的心理及外化的一个完整的连锁结构;差异性—主体间的性质不同,心理弹性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等。尽管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可是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理论支持和研究主题等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试图从注意偏向的角度加强对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大学生在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研究一通过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中国修订版对曲阜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在性别及专业上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但是心理弹性高低分组之间的心理弹性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二在研究一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被试按心理弹性得分由高到低排序,选择前27%作为心理弹性高分组和后27%作为低分组,采用点探测的实验范式,以负性情绪词和负性评价词为负性信息的代表,比较高低心理弹性个体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高心理弹性个体,低心理弹性个体对负性信息更具有注意偏向。研究二共包括两个部分:研究二(a)部分主要考察的是高低心理弹性个体对负性情绪的注意偏向,比较高低心理弹性个体在对负性情绪词的注意偏向上的差异;研究二(b)部分主要考察的是高低心理弹性个体对负性评价的注意偏向,比较高低心理弹性个体在对负性评价词的注意偏向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负性情绪还是负性评价上,高低心理弹性个体都存在注意偏向,但低心理弹性个体都比高心理弹性个体更具有注意偏向。综合研究一、研究二,研究者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被试在心理弹性的坚韧、力量、乐观三个维度以及总体水平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高低心理弹性个体均对负性信息存在注意偏向;(3)低心理弹性个体与高心理弹性个体相比对负性情绪更具有注意偏向;(4)低心理弹性个体与高心理弹性个体相比对负性评价更具有注意偏向;(5)低心理弹性个体与高心理弹性个体相比对负性评价更具有注意偏向;(6)心理弹性个体对情绪词和评价词比中性词更具有注意偏向;(7)心理弹性个体对负性情绪词和评价词比正性情绪词和评价词更具有注意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