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教于乐”是我国教育界一直提倡的教育方式,然而初中语文教学在中考制度的高压下,语文课堂逐渐丧失了趣味性和开放性,教师专注于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忽略对学生审美能力、文学素养以及个性思维的培养。课本剧在尊重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将戏剧融入课堂,充分发挥戏剧的综合性,带给学生们与“填鸭式”教学完全不同的更加带有趣味性的全新教学体验,让学生们在艺术的氛围中创作美、感知美。课本剧兼具戏剧与教学的双重特性,对于提高学生戏剧艺术的了解程度、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让学生们在艺术和文学的熏陶下,知识和精神共同进步。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搜集资料,并结合课本剧的双重特性对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概括了课本剧的概念、特性及基本原则。第二章是以“国培计划”(2015)--中学特岗教师跟岗实践研修项目中的初中语文教师以及长春市某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初步探索课本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得出结论并分析课本剧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调查发现课本剧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教学目标功利、教学任务繁重;二是教学模式单调、缺乏趣味性。第三章分别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四个方面论述课本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课本剧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审美思维;帮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追求高峰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课本剧的教学形式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实现语文课堂的教育场域;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第四章针对课本剧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本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建议:一是在课本剧编演的基本原则指导下针对课本剧脚本差异明确课本剧表演形式;二是综合考虑学生情况,确定课本剧参演对象;三要尊重学生想法,协调课本剧编演过程;四是加强评价反思环节,师生共同鉴赏。第五章以课文《绝品》和《范进中举》为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和总结。本文旨在认真分析课本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现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详细论述课本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具备的特性和实践必要性,以人教版课文《绝品》和长春版课文《范进中举》为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为更多想进行课本剧教学活动的一线教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