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地区实行的“蒙—汉—外”双语教学,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特殊类型,同时也是内蒙古地区民族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既是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当前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又是制约内蒙古民族教育质量的瓶颈。它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影响着蒙古族人才的培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强盛。民族语文和汉语、外语教学有机结合,构成了内蒙古民族教育的最鲜明的特色。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好本民族语文的基础上,学好汉语和一门外国语已成为内蒙古地区,甚至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蒙汉双语教育是我国整个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省份,其蒙古族教育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蒙—汉—外”双语教育步入了正确而迅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篇博士论文中,笔者试图以民族语言学、语言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重点抓住影响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综合分析、专题研究和实验探索,研究发展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学的不同类型和模式问题,形成多方案的发展“蒙—汉—外”双语教学的科学思路和因地制宜地发展“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决策理论,力图为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学发展制定科学而有效的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咨询服务。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中笔者首先说明了选题的缘起及基本构想,分析了蒙古族双语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状况,同时也概括介绍了有关民族双语教育的一些其他相关研究资料,并阐明了本研究的基本方法,充分说明了它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一章相关概念的阐释及其理论基础。文章首先对研究所涉及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如文化与文化变迁的概念、民族教育的概念,特别是对“双语”、“双语教育”、“蒙汉双语教学”等基本概念做了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构建全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中探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蒙古族文化变迁。其中,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历史背景,文章详细论述了蒙古族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变迁的全过程,并以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为线索,穿起整个蒙古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文章以教育史的视角出发,简要回顾了蒙古族教育,特别是内蒙古地区“满蒙”及“蒙汉”双语教学从古代至近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内蒙古地区双语教学发展的历史沿革,深入分析了新世纪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中对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本章首先阐述了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和蒙语、蒙汉双语和蒙汉外三语的态度以及对(英、日)外语的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的内容,并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另外还采用主客位研究的方法分别探讨了民族教育参与者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 第五章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实验研究。本章首先阐述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可行性实验研究的现实背景,然后通过具体统计分析内蒙古科左后旗甘旗卡一中和内蒙古师大附中的“蒙一汉一英”双语教学改革的实验目的和研究方法、实验假设、实验对象和实验结果,提出蒙古族中小学“蒙一汉一英”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结论及启示,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改革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六章进行了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不同模式的理论分析。该部分在前面现状调查分析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对影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的分析以及对蒙古族教育历史上的双语教育模式的演变过程、我国现阶段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双语教学模式的论述,提出并论证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模式的不同类型及其理论。 第七章探讨了影响内蒙古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因素与条件分析。本章通过地理和经济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对双语教学的影响的阐述,分析论证了影响内蒙古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因素与条件。 第八章主要阐述了内蒙古地区“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的前景与策略研究。本章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双语教学发展基本趋势的概括,剖析了对实施“蒙一汉-外”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论述了蒙古族中小学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蒙古族中小学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的的启示及发展对策。关键词多维视野双语教学“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蒙古族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