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无论在军事工业以及经济实力上都遥遥领先中国,其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同时,战争给正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为了保证战时军需民用物资的运输,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不得不被迫转移到大后方继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后方汽车工业的发展。 抗战前,我国除上海等沿海大城市有一些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外,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汽车工业可言。大部分在路上行驶的汽车都从我国沿海地区以及国外购买。抗战爆发后,大后方的汽车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主要源于沿海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的内迁以及在大后方的建设、生产;战时对汽车工程人才的培养和重视;汽车科技的进步;公路的大规模建设等。对大后方而言,汽车工业的发展,打破了日军的封锁,保证了战时军需民用物资的运输,有力的支援了前方对日作战,同时也带动了战时大后方汽车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汽车工业基础薄弱,大后方的汽车工业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以仿制外国发动机为主,技术来源于国外;汽车生产设备落后;重要零部件依靠进口等。 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抗战时期大后方汽车工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甚至可以看出战时中国整个汽车工业的水平。可以说,抗战时期大后方汽车工业正是我国当时汽车工业水平的缩影。同时,战时大后方汽车工业发展的得与失又可以为我国当今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