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家庭财富的不断增加,家庭资产如何配置成为摆在居民面前的重要问题。近几年,家庭理财意识逐渐加强,无论是金融资产还是非金融资产的种类不断丰富,资本市场趋于完善,房地产、汽车、奢侈品等实物资产投资范围也更加广泛,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和非金融市场的行为以及资产配置方式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因此研究家庭参与金融市场行为以及如何合理配置家庭资产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缓解城乡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自1979年银行业改革开始以来,银行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银行业得以飞速发展。2009年银监会印发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正式开始鼓励中小商业银行的扩张,中小商业银行开始进入快速扩张时期。随着银行业改革的持续推进,作为我国金融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银行发展迅速,其银行规模及市场竞争力迅猛提升,中小银行作为银行机构一方面为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向居民家庭普及着资产配置理念,增加了居民投资的渠道,提高了银行业金融服务质量。它们的发展有力的弥补了国有大型银行的不足,对于提升银行服务水平,为居民家庭培养资产配置理念,提供投资理财渠道,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结合国家“普惠金融”政策,运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可得性对我国家庭金融市场与非金融市场参与以及资产配置的影响。除此之外,本文将金融可得性分为大银行可得性与中小银行可得性,考察了在中小银行扩张的背景下,不同类型银行可得性对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概率与资产配置比例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金融可得性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概率,同时还会增加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对于主要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可得性都能够提高家庭参与其的概率。与之类似,金融可得性的提高也会增加存款资产、股票资产以及债券资产在家庭资产中的比例。其次,金融可得性的提高对家庭购买非金融资产的行为影响较小,但是会降低非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最后,金融可得性对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家庭金融可得性的提高对农村、中西部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及资产配置比例的影响要高于城镇和东部地区。除此之外,中小银行可得性对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概率与资产配置比例的影响要大于大银行。本文的政策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继续推动银行业改革,促进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增加金融可得性,并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城乡与区域间的差异性。三是国家需要继续推动“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使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