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CO2浓度下棉铃虫肠道产酶菌的筛选及Bacillus subtilis对其生理作用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yly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不仅会导致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发生改变,还会对植食性昆虫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本研究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三个CO2浓度(当前对照CO2浓度380μL/L本世纪中叶CO2浓度550μL/L和本世纪末CO2浓度750μL/L),以棉铃虫体内提取和培养的高产纤维素酶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切入点,研究在不同CO2浓度下枯草芽孢杆菌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CO2浓度下棉铃虫肠道产酶菌的筛选及酶活力测定
  本研究在三种CO2浓度下饲养的棉铃虫5龄幼虫肠道内,均筛选到3种产酶菌株。其中获得产纤维素酶菌株17株,产蛋白酶菌株19株,产果胶酶菌株13株。通过菌株发酵的方法测定各产酶菌酶活力发现,菌株AM1所产的纤维素酶活力最高,其酶活力为6.59U/mL,菌株CP7的蛋白酶活力最高(3.83 U/mL),菌株CG1的果胶酶活力最高(2.09 U/mL)。不同菌株之间的酶活力相差较大,但酶活力测定结果与各菌株水解圈D/d结果吻合。
  2.棉铃虫肠道内产纤维素酶菌株的鉴定及高产酶菌株酶学性质测定
  棉铃虫肠道菌种鉴定结果如下:三种CO2浓度下棉铃虫肠道中共筛选到17株产纤维素酶的细菌,均归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中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维德曼芽孢杆菌(Bacillus wiedmannii)和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在三种CO2浓度下生长的棉铃虫体内均存在。此外在380μL/L与750μL/LCO2浓度处理时,还筛选到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550μL/LCO2浓度处理时,筛选到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750μL/LCO2浓度处理时,筛选到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三种CO2浓度处理下,棉铃虫肠道中筛选得到的酶活力最高的菌株均为枯草芽孢杆菌,对枯草芽孢杆菌AM1的酶学性质研究发现,在发酵培养48h时,酶活力最高(6.19 U/mL),纤维素酶的最佳酶促反应pH为8.0,最适反应温度为60℃,在pH值为5.0-9.0,温度为30℃-70℃时,菌株仍然有较高的酶活力。
  3.不同CO2浓度下饲喂枯草芽孢杆菌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及酶活性的影响
  将枯草芽孢杆菌添加至棉铃虫人工饲料中进行饲喂棉铃虫,研究结果显示:三种不同CO2浓度处理下,饲喂处理后,棉铃虫5龄幼虫体内枯草芽孢杆菌的含量均较对照人工饲料饲喂处理显著增加(P<0.05)。在同一种CO2浓度下,饲喂枯草芽孢杆菌处理较对照人工饲料饲喂处理可显著延长棉铃虫幼虫发育历期、增加雌虫蛹重,降低成虫前期存活率(P<0.05),而对产卵期及产卵量无显著影响(P>0.05)。对照380μL/LCO2浓度处理下,饲喂枯草芽孢杆菌处理较对照人工饲料饲喂处理可显著降低棉铃虫种群净繁殖率(P<0.05)。同时,在同一种CO2浓度处理下,饲喂枯草芽孢杆菌处理较对照人工饲料饲喂处理可显著提高棉铃虫体内纤维素酶、胰蛋白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而对于总抗氧化力(T-AOC)活性,750μL/LCO2浓度处理下,饲喂枯草芽孢杆菌处理较对照人工饲料饲喂处理可显著增加棉铃虫T-AOC活性(P<0.05)。
其他文献
棉长管蚜和棉蚜是新疆棉花上主要蚜虫,常常在棉花上共存。一般棉蚜危害重于棉长管蚜,每年棉长管蚜时期发生早于棉蚜。棉长管蚜前期诱导棉花产生防御反应,对中后期棉蚜对寄主选择及其取食行为是否存在影响,两种蚜虫共存期间种群竞争机制均尚不清楚。为此,本文研究棉长管蚜和棉蚜的种内、种间竞争,分析其蜜露对有翅蚜和无翅蚜选择行为的影响,观察了两种蚜虫分泌蜜露的日节律,通过棉长管蚜和棉蚜对不同种群密度和不同时间取食胁迫棉花的选择性,探索了受害棉花对取食者的行为反应,分析了棉长管蚜和棉蚜在棉花上取食刺探行为。研究结果如下:
编者按:在安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过程中,全省各地都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把这些做法和经验总结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广运用,对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同志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做好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5月12日至16日,王学军省长到合肥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深入调研,重点了解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举措、方法和成效,形成了《合肥要当好全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关于
期刊
伞裙追寄蝇ExoristacivilisRondani是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幼虫的主要寄生天敌,对粘虫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伞裙追寄蝇的研究在寄生行为特征及饲养条件优化还未深入开展,限制了伞裙追寄蝇的扩繁与利用。本文将在构建伞裙追寄蝇室内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阐明伞裙追寄蝇生物学及以粘虫为寄主的室内扩繁技术,为伞裙追寄蝇的室内扩繁和田间释放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伞裙追寄蝇的生物学特性
  伞裙追寄蝇寄生粘虫时完成一个世代周期平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以化学杀菌剂为主,但是化学杀菌剂的长期使用,不仅使病原菌对其产生了抗性,而且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利用有益微生物进行病害防治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主要探究了金龟子绿僵菌Ma321.93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测定了它与其他有益微生物的兼容性,制备了金龟子绿僵菌Ma321.93种衣剂,并进行了防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有益微生物与核盘菌
湖北省是我国小龙虾重要产地,稻虾共作模式发展迅速,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为了评价稻虾共作对土壤环境和水稻病害发生的影响,本文研究了稻虾共作稻田的土壤特性、微生物群落及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稻虾共作田块中的土壤特性分析发现,土壤容重随小龙虾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稻田土壤pH为6.90-7.15。与不养虾处理相比,养虾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蔗糖酶、脲酶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降低了土壤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微生物
稻瘟病是由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水稻病害,使用抗病品种是该病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手段。由于稻瘟菌变异频率高,容易导致水稻丧失抗瘟性。因此了解稻瘟菌无毒基因的种类和组成,有利于进行抗瘟品种的合理布局。
  本研究对湖北省主推的72个水稻品种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分析了咸宁地区三个市县的稻瘟菌无毒基因型及其变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2017年在恩施市咸丰县自然病圃中对湖北省主推的72个水稻品种的进行抗瘟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72个水稻品种中,岗优527高抗叶瘟,福E
T2A-1水稻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的转Cry2Aa基因抗虫水稻品系,对鳞翅目幼虫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控效果。青翅蚁形隐翅甲是水稻田中常见的天敌昆虫,成虫和幼虫均具有捕食能力,在捕食植食性害虫的过程中会摄入Bt蛋白。因此,转Cry2Aa基因水稻对青翅蚁隐形翅甲的安全性评价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高剂量Bt蛋白饲喂实验、三级营养关系Bt蛋白传递实验,研究了转Cry2Aa基因水稻及高剂量Cry2Aa蛋白对青翅蚁形隐翅甲生长发育、生殖等相关生命表参数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检测青翅蚁形隐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又称瓜蚜,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世界性分布。棉蚜的寄主范围很广,据记载的寄主植物有600多种,分属70多个科。由于棉蚜长期嗜食不同的寄主植物而形成了多种寄主生物型,主要包括棉花型(锦葵科型)和黄瓜型(葫芦科型)。虽然国内外对棉蚜的寄主生物型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一些关键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回答,如瓜类作物的初浸染源问题等。本文重新评价了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对新寄主的适应性,比较了有翅棉蚜和无翅棉蚜对新寄主的适应力,初步研究了
磺酰脲类除草剂(Sulfonylurea herbicides,SUHs)是一类使用广泛的除草剂,对哺乳动物低毒,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为降低其施用后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潜在风险,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灵敏度高、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来检测环境、食品中的SUHs残留。磁性固相萃取技术(Magnetic Solid Phase Extraction,MSPE)是一种利用磁性材料作为吸附剂的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磁性吸附剂材料在MSPE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围绕新型磁性材料建立MSPE技术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聚多巴胺(P
番木瓜(Carica papaya)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水果之一,在运输、贮藏期间易受病原真菌侵染引起果实腐烂,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开展番木瓜采后病害调查,病原菌鉴定;筛选采后主要病害的有效防治药剂;探究采后主要病害对番木瓜果实生理及品质变化的影响,为今后研究番木瓜果实采后病害防控和保鲜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番木瓜采后病害调查、病原菌鉴定及首次报道主要病原菌短小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经过对番木瓜采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