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急性肺栓塞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体内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血栓性疾病的核心“凝血—抗凝血机制”,需要深入的研究来更加准确的认识疾病。组织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重要起始因子,在外源性凝血中首先被激活而启动凝血过程,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通过与其相互作用在凝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血栓调节蛋白同样也参与凝血过程的特定阶段,它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与凝血酶结合而激活蛋白C,活化的蛋白C通过灭活凝血因子达到抗凝血作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1, TFPI-1)及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分别作为组织因子抑制物途径和蛋白C系统的重要抗凝血因子,在体内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通过建立急性肺栓塞模型,检测TFPI-1和TM在血浆中的变化以探讨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发生及发展过程中,TFPI-1及TM的变化趋势及其抗凝血途径在凝血-抗凝血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4只,体重2.5~3.5k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8组:(1)对照组(n=8),(2)假手术组(n=8),(3)栓塞1h组(n=8),(4)栓塞2h组(n=8),(5)栓塞4h组(n=8),(6)栓塞8h组(n=8),(7)栓塞12h组(n=8),(8)栓塞24h组(n=8)。首先麻醉实验动物,用5F穿刺针经过右侧颈静脉穿刺,自针孔内置入导丝后退出穿刺针,沿着引导导丝置入6F动脉鞘管,经鞘管置入5F Berman球囊漂浮导管,通过X线影像观察,将导管依次通过兔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最后达到左下肺动脉。将Berman球囊漂浮导管置于兔左下肺动脉开口处后开始充盈球囊,同时行肺动脉造影,如远端未观察到造影剂显像,则表明左下肺动脉已经完全堵塞。兔肺动脉模型建立成功。各组动物分别于栓塞前、栓塞即刻、栓塞1h、栓塞2h、栓塞4h、栓塞8h、栓塞12h、栓塞24h等时间点检测肺动脉平均压(pulmonary arterial mean pressure,PAMP)。各组于试验终点处死动物并采取血2ml加入EDTANa2, 1mg/ml的抑肽酶500IU/ml的试管中混匀,4℃,3000r/m离心10分,分离血浆,-70℃冰箱保存,待检TFPI-1、TM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TFPI-1及TM的含量。结果:1一般情况: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动物在麻醉后及手术过程中呼吸、心率平稳,栓塞1h、2h、4h、8h、12h、24h组动物在导管栓塞左下肺动脉即刻呼吸、心率加快,持续至试验结束。2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对照组(18.6±2.2375mmHg)相比,假手术组的PAMP ( 19.0±2.0627mmHg )未出现明显变化,栓塞1h(23.4±2.3513mmHg)、2h(20.5±2.2764mmHg)、4h(21.5±1.9569mmHg)、8h(20.9±3.1546mmHg)、12h(24.9±2.7819mmHg)、24h(26.4±3.0468mmHg)组动物在栓塞即刻PAMP(26.8±2.9912mmHg)急剧升高,与栓塞前与假手术组相比出现明显的升高(P<0.05);至栓塞0.5h(24.9±2.9386mmHg)时,PAMP水平开始下降(P<0.05),至栓塞1h仍高于栓塞前水平(P<0.05)。但与栓塞前相比,栓塞2h、4h、8h组的PAM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栓塞12、24h组PAMP水平再次升高,并超过栓塞前及假手术组水平(P<0.05)。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在同一时间点的PAMP水平无明显的差异(P>0.05)。3血浆中TFPI-1的变化:与对照组(35.0963±3.38939)相比,假手术组(29.6825±2.32808)中TFPI-1的含量降低(P<0.05);对照组TFPI-1的含量与栓塞1h、2h组(35.0963±4.07658)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栓塞4h(40.5038±4.50859)、8h(42.7775±6.01844)、12h(42.1288±5.29953)、24h(44.4238±3.55682)组的TFPI-1的含量较对照组高(P<0.05),且呈逐渐升高的局势,至栓塞24h组TFPI-1的含量最高。4血浆中TM的变化:与对照组(7.3100±0.23057)相比,假手术组(7.6125±0.14232)、栓塞1h(7.8938±0.18408)、2h(8.1675±0.42500)、4h(9.2663±0.18408)、8h(9.1875±0.29436)、12h(8.5350±0.22558)、24h(8.2038±0.22557)组血浆中TM的含量升高(P<0.05)。栓塞4h组血浆中TM的含量出现高峰,栓塞12h血浆中TM含量逐渐下降,至栓塞24h,TM含量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回落至2h血浆中的TM水平。结论:1肺动脉栓塞使肺动脉压力、肺循环压力升高。2 TFPI-1与TM参与了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及发展,通过自身的抗凝血机制发挥抗凝作用。3 TFPI-1与TM及其所代表的抗凝血途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途径及蛋白C系统在肺动脉栓塞的不同阶段作用程度不同。蛋白C系统在肺动脉栓塞的早期的作用最强,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途径在栓塞后期的作用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