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OPG/RANKL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NP及hs-CRP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g42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简称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晚期的共同结局。众所周知,血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新成员,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最近研究表明,慢性心衰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骨保护素水平明显升高,而OPG是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actor-κB Ligand,RANKL)的可溶性负调节因子,竞争性地抑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actor-κB,RANK)与RANKL的结合,且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级别越高,血清OPG水平越高。可见,血清OPG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且研究报道,血清OPG水平与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大小呈正相关,提示OPG水平的升高也可能是心房重塑的一个调节过程。本研究探讨不同病因所致的慢性心衰患者血清OPG/RANKL水平的变化,血清OPG/RANKL在心衰作用中与脑利钠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分析,以及血清OPG/RANKL水平与心衰患者心室重塑性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9-1至2016-9-1在我科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51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门诊体检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慢性心衰患者中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31例,非缺血性心脏病心衰患者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入院后详细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等指标。住院次日抽取空腹静脉血5ml,检测血清OPG、RANKL、hs-CRP及全血BNP水平。结果:1不同心衰类型组与正常组组间血清OPG、游离RANKL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经两两比较得知,缺血/非缺血与正常组比较,血清OPG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游离RANKL水平明显降低;不同类型心衰组间血清OPG/RANK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YHA不同级别组间血清OPG/RANK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两两比较,NYHA级别越高,血清OPG水平越高,而血清游离RANKL水平越低;2不同类型心衰患者血清OPG水平与全血BNP及血清hs-CRP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92及0.570;不同类型心衰患者血清游离RANKL与全血BNP及血清hs-CRP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74及-0.562;3不同类型心衰组与正常组间LVM及LVMI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缺血/非缺血与正常组比较LVM及LVMI明显升高;不同类型心衰患者血清OPG/RANKL水平与心室重塑指标(LVM及LVMI)存在较弱相关关系(P<0.05)。结论:1血清OPG/RANKL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不同病因(缺血/非缺血)所致心衰者血清OPG/RANKL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不同类型心衰患者血清OPG/RANKL水平与血清BNP及hs-CRP呈明显相关关系;3不同类型心衰患者血清OPG/RANKL参与了心衰心室重塑进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OA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是否存在相关基因(TPM1、CCR2、ADM、G0/S2)表达的差异,并了解相关基因与OAB临床症状评分参考因素相关联,为OAB患者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
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转换了以往的生活与生产模式,人们的工作也越加依赖于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最近这些年以来随着大数据和物联网与云计算的产生,国家真正进入了全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