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典型林分生物量生产力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ijiushi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大兴安岭不同区域临时样地每木检尺数据为基础,结合各树种单木生物量模型和一元材积模型,估算各区域典型林分(白桦林、黑桦林、蒙古栎林、山杨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生物量和蓄积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林型木材密度(WD)、根冠比(R)、生物量扩展因子(BEF)、生物量转换与扩展因子(BCEF)与林分蓄积量(V)间关系;同时测定不同区域典型树种各器官含碳量,评价不同区域间典型树种(白桦、黑桦、枫桦、山杨、蒙古栎、毛赤杨、兴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偃松、马尾松)各器官(干、根、叶、枝)含碳量间差异,并分析含碳量空间变化,比较不同测碳方法(干烧法和湿烧法)间差异;用生长锥获取各样地典型树种锥心,测定样地优势树种胸径连年生长量,估算不同区域典型林分生产力。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不同林型林分生物量参数随林分蓄积量变化规律各不相同。白桦林BEF趋于常数,其他参数均随V增加表现抛物线式降低。黑桦林WD和BCEF随V增加有降低趋势,R和BEF随V增加有上升趋势。蒙古栎林WD、R、BEF, BCEF分别表现出上升、降低、常数、上升的趋势:山杨林除BEF趋于常数外,均表现抛物线式下降。落叶松人工林各参数均趋近常数: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各参数随V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表现为抛物线式降低。2)大兴安岭不同区域典型树种间含碳量均存在差异。干烧法得含碳量略高于湿烧法,且数据波动较小。大兴安岭典型树种不同器器官含碳量在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各树种不同器官含碳量随经度变化均表现为抛物线的变化趋势,各器官含碳量在东经124°左右较高。不同树种各器官含碳量随纬度变化各不相同,落叶松、樟子松和白桦各器官含碳量随纬度升高均表现为抛物线上升趋势;黑桦和毛赤杨为抛物线式变化趋势,北纬52°左右含碳量较高;山杨和蒙古栎均表现为线性增加趋势。大兴安岭典型树种各器官含碳量随海拔高度变化主要表现为抛物线式变化趋势;海拔600m左右含碳量较高。3)大兴安岭不同区域、不同林型生产力差异明显。大兴安岭不同区域典型林分中优势树种胸径生长量存在差异。针叶树种胸径生长量高于阔叶树;针叶树种人工林胸径生长量高于天然林;阔叶树种间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同一区域不同林型间生产力差异明显,蓄积年增长量方面,人工林高于天然林,阔叶林高于针叶林,但在生物量增长量方面,天然林高于人工林,针叶林高于阔叶林,即蓄积年增长量低的林型,其生物量年增长量未必低。不同区域典型林分年固碳量存在明显差异,Ii-2b、Ii-3a和Ii-3b区林分固碳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同一区域不同林型间年固碳量差异明显,表现为针叶林明显高于阔叶林,其中人工林高于天然林。阔叶林中白桦林,山杨林年固碳量较高。同一林分不同龄组间固碳量存在差异,均表现为幼龄林和中龄林较高。
其他文献
根据2006~2011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范围内的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科,运用方差分析、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多维尺度排序、典范对应分析、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大型底栖生物污染
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的研究开始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学是在基因组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主要是从整体水平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
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湖南省汉寿县湖北钉螺感染吸虫类幼虫情况的野外调查及生物控制日本血吸虫室内试验   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是日本血吸虫(Schi
岩藻黄质是褐藻的特征性色素,具有抗癌、抗衰老、减肥、调节血糖含量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海带和裙带菜中的岩藻黄质研究较多,羊栖菜岩藻黄质鲜有报道。羊栖菜属于褐藻门马尾藻科,富含多糖、蛋白质、岩藻甾醇等多种功能物质,被中国药典规定为中药海藻,在我国沿海分布广泛,并且浙江建有大型人工养殖基地。本研究以产自浙江洞头的羊栖菜为原料,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建立了一种岩藻黄质的检测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大多数肿瘤患者并非死于原发性癌而是死于转移性癌。近年来,针对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外渗机制的研究已成为抑制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