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儿童大叶性肺炎病例的回顾总结,观察中医证型与患儿发病因素、实验室指标及肺部影像学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并探讨影响儿童大叶性肺炎的发病因素及临床特点,以加强儿科医生对儿童大叶性肺炎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病例采集于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呼吸病区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住院的182例大叶性肺炎患儿。对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发病季节、过敏性疾病史、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等情况进行统计,并将实验室指标及肺部影像学结果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结果:在本次调查的 182例儿童大叶性肺炎患儿中,男性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P﹤0.05),各证型间在性别分布上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的构成比比较中,3~7岁患儿共184例(44.12%),与其他年龄组相比P﹤0.05。各证型间在发病年龄分布上无显著差异( P>0.05)。不同季节的构成比比较中,春季48例(26.38%)、冬季 65例(35.72%)明显高于夏季 40例(21.97%)、秋季 29例(15.93%)(P﹤0.05),冬、春两季为本病的高发季节。各证型在季节的分布上有一定规律,风热闭肺证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P<0.05),痰热闭肺证以冬季最为多见(P<0.05),毒热闭肺证以夏季最为多见(P<0.05)。中医证型构成比比较中,以风热闭肺证( 39.01%)和痰热闭肺证( 42.31%)多见。本病多见于无明确过敏性疾病病史患儿(P<0.05)。本病伴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儿于各证型间分布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见于肺脾气虚证(P<0.05)。在实验室微观指标比较中,白细胞计数平均值为 11.172±3.818×109/L。其中,痰热闭肺证、毒热闭肺证中白细胞计数高于其余各证型(P<0.05);风热闭肺证中白细胞计数低于痰热闭肺证、毒热闭肺证,高于风寒闭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P<0.05);风寒闭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白细胞计数较低,与其余各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比值平均值为 59.412%±8.769%,淋巴细胞比值平均值为 33.594%±7.734%,并且各证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 325.420±94.835×109/L。其中,毒热闭肺证中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C-反应蛋白平均值为14.152 ±13.590 mg/L。其中,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毒热闭肺证中 CRP 计数高于其余各证型(P<0.05);风寒闭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中CRP计数低于其余各证型(P<0.05)。血清降钙素原在各证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热闭肺证中血清降钙素原升高最明显(P<0.05);其次升高较明显的是痰热闭肺证(P<0.05);其余各证型之间差异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次 182 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中,支原体抗体阳性有 81 例(44.5%),弱阳性有35例(19.3%),阴性有 66例(36.2%)。在各证型内构成比比较中,痰热闭肺证内支原体阳性率较高(P﹤0.05)。各证型间支原体抗体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部影像学所示感染部位方面,右肺下叶感染 52例(28.6%)高于其余各部位(P﹤0.05),左肺上叶及双肺感染构成比最低(P﹤0.05),其余各部位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各证型组内的比较中,风热闭肺证中右肺下叶感染较多(P<0.05),其余各证型中感染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间感染部位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童大叶性肺炎从性别上分布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总比例为 1.75:1,从年龄的分布上大多数见于 3-7 岁患儿,高发季节为冬、春两季;多见于无明确过敏性疾病病史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患儿,但此为对本院的回顾性调查,样本量相对较少,可以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和样本量,尝试进行更深入的前瞻性研究。证型分布以风热闭肺证和痰热闭肺证多见,各证型间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及季节差异;儿童大叶性肺炎具有反复呼感病史的患儿多见于肺脾气虚证;本病患儿大部分存在炎症指标的升高,并且肺炎支原体也成为目前主要病原体之一;中医临床证候中热象的轻重与现代医学炎症反应强烈程度较一致,故实验室微观指标结果对其临床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儿童大叶性肺炎在中医辨证中属于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或毒热闭肺证的患儿会有很大可能出现炎症指标的升高,当实验室指标结果未回时,应给与及时、合理、规范的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