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第三点提到了我们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且明确提出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因此,项目化学习,合作化学习已经成为提高我们教育质量,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目前比较多的研究都是从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本身出发进行研究,本文建立在项目化学习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合作性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性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在五在年级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两轮实践研究,着力于两个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的合作性问题解决会有怎样的变化?其次,运用怎样的干预策略能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性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操作层面的方法借鉴和指导。本文主要分为文献梳理,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三大部分。首先在文献梳理中,研究者主要了解项目化学习与合作性问题解决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同时根据研究现状进行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搭建合作性问题解决的能力框架,为下一步的课堂观察以及编码提供理论框架基础。在实践研究阶段,研究者会选取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两轮的实践研究,同时对每次课堂的过程进行记录和编码,据课堂观察及编码,结合课后访谈来研究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合作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状况。最后,在反思与总结阶段,研究者将对实践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干预进行总结,得出行动研究的成果和对下一步研究的展望。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主主要采用观察法,在两轮的行动研究中,对课堂进行课堂实录,同时根据合作性问题解决能力框架进行编码,对学生合作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以及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质性研究,在每轮行动研究后,研究者会对学生进行访谈,探究其在课堂中语言及行为的原因,为下一步的干预措施和结论的提出进行资料的搜集和证据的提供。经历了文献梳理,实践研究,反思总结,本次研究得到以下2个结论。首先,在项目化学习中,通过结构设计法的干预,学生的合作性问题解决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原先问题解决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在结构设计法的引导下,组织团队成员一同进行合作性问题解决;而原先合作性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同学,结构设计法的干预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机会,促进其合作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而针对处于两者之间的学生,结构设计法的干预起到了引导作用,使学生在角色定位和计划执行中有更高的参与性和计划性。其次,在结构设计法干预后的合作性问题解决中,通过对课堂编码分析和课后访谈中发现,学生的识别与描述目前待完成的任务和对于任务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和反馈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同时在寻找合作模式和沟通合作方法中,也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