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转换在ESP课堂中的实证研究——以高职航空英语教学为例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we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术界,有关教师是否应该在外语课堂中使用母语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一些学者反对教师在外语课堂中使用母语并认为母语不利于学习者目标与的输入。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母语在外语课堂中仍发挥重要作用,外语课堂应允许母语存在和使用。因此,在外语课堂中外语和母语之间的转换引起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课堂语码转换在我国的研究也逐渐兴起,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中学和大学本科英语课堂,对高职院校的课堂语码转换的研究很少,而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占相当大的比例,2014年5月10日,教育部副部长透露,未来约600所非重点本科院校将转成职业教育院校。因此,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可理解输入,以及基本交际能力和学术认知语言能力理论,探究在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的语码转换的使用情况,重点研究课堂语码转换的种类,功能以及促使教师使用语码转换的因素。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录音、课后访谈等方式对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的语码转换的使用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的结果用于估算教师语码和转换的使用频率和所占比重,以及学生对语码转换的态度。课堂观察、录音被记录下用于分析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对教师课后访谈以便进一步了解教师对语码转换的看法和他们使用语码转换的经验。本研究运用Excel和手动计算语码转换的频率和使用比重,对相关研究和教学都起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导致教师进行语码转换的直接原因。第二,以航空英语为例,课堂上占主导的语码转换类型是句内语码转换。第三,课堂语码转换在航空英语教学中的功能主要有教学、课堂管理和师生间情感和交际三方面的功能。第四,研究显示影响教师语码转换的因素主要有:学生英语水平,教师自身英语水平,教师对课堂语码转换的态度,学生和教师的认知等等。虽然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课堂语码转换持肯定态度,但是课堂语码转换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本研究的作者和参与此研究的教师相信语码转换在ESP课堂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在翻译术语,解释专业知识和活跃课堂气氛方面。与一般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有限,只要他们的高考英语成绩达到200分(总分750分),他们就有可能被高职院校录取。所以,侵入式的英语教育也许并不适合这类学生,值得一提的是,语码转换作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不能过度使用,否则会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教学启示,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说目标语,从而来保证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有意的利用语码转换来实现教学目标。本研究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存在一些缺点,所以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其他文献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迅速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尤其是显化研究)业已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基于语料库的现代白话小说英译文本显化研究并不多
摘要:叶圣陶先生指出,“教的最终目的是不需要教”,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做出正确的评价;正值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渴望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他们试着进行自我评价、也开始学着分析自己,但是学生毕竟稚嫩,心理较脆弱,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思路过于狭窄,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为身在困境中的同学们指点迷津了。我在多年的教学
将静态转变为动态是英译汉表达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学界对这种转换的类型及使用条件存在分歧,本文运用翻译学和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并以刘重德《爱玛》汉译本为例,分别从理论和实践
评价理论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之上而发展起来的理论,通过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维度对口头或书面语篇所使用的词项进行探究,揭示出说话者/作者所持的态
专业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智慧型服务机器人系统南大电子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科研院所,整合智能语音、智能图像、智能语义、生物特征识别等全方位人工智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