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失落空间及其形态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des173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小城镇发展也出现了照搬照抄大城市城市设计模式、大量使用外国城市规划设计理论、摒弃中国传统城市设计手法等问题,使得小城镇中有序的宏观空间肌理和微观空间难以形成、人性化的尺度和空间特色无法保持,整体景观、特色以及功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以国外“失落空间”研究为起点,分析当今我国小城镇空间形态特殊性,并针对这种特殊性引出我国小城镇“失落空间”的概念。从此角度对我国小城镇空间形态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积极的解决方案。论文共分4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该章简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提出论文的研究框架,对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为第三章。该章在实地调研和理论支撑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人类认知对城镇空间形态形成的影响,之后对历史型小城镇、现代型小城镇实例的宏观微观空间特点及其“失落空间”特点、形式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为第四章。该章提出了解决小城镇失落空间及其形态的三项主要原则,并针对历史型小城镇和现代型小城镇“失落空间”特点,提出解决措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小城镇空间发展的基础,利用中外两种城市设计理论和多学科的协作为手段解决“失落空间”问题。第四部分为第五章。该章总结了前三部分,并通过其成果提出对我国小城镇空间发展的展望。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六合文化馆方案生成过程的解析,探讨了以表达地方文化特征和塑造人性化场所为出发点的文化馆建筑设计方法,即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如何与地方自然、历史的文化特征相联系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由于具有建造效率高、环境污染小、可有效提高建筑品质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新建建筑中住宅占据比例最高,因此装配式建筑在住宅中的应用被极力推广。但
随着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紧张的趋势,发展超高层建筑成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的一个重要策略。本文研究的对象定为一类特殊的超高层建筑,即有比较明显几何形态的标志性超高层建筑,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我国指导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也是我国城市建设实践的法律保障。200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标志着我国以《城乡规划法》为法律核心
产业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遗存,代表了一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也代表了人们对城市建设的无限热情。随着“低碳文明”的出现,这些代表了人们对过去无数回忆的场所,如何进行转型,重新
城中湖水域空间,是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是体现城市资源、生态环境和空间景观质量的重要标志。
建筑与人文、自然及社会经济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性建筑的营建,在满足能量循环、物质交换的资源节约、环境友
汉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藏传佛教而言,它在我国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北京汉传佛教在北京宗教空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而承载北京汉传佛教文化的
城市功能空间是城市功能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能流得以交换的重要媒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功能空间日益复杂化、紊乱化,严重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