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海底热液硫化物组分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以东太平洋海隆9°N-10°N热液活动为例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b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液成矿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内生成矿作用,它的成矿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火山活动-构造运动-热液通道为热液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深入了解热液硫化物的组分特征和富集机制对于探索海底热液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所研究的热液硫化物样品来自东太平洋海隆Venture热液喷口处(9°46N~9°51N),2001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利用Alvin号进行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调查时所采获的.我们通过对样品进行前处理,磨制光片、薄片,提纯单矿物等,开展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观察硫化物手标本,结合矿相显微镜鉴定发现:靠近"烟囱"壁内侧以富Cu矿物为主,如黄铜矿、斑铜矿、蓝辉铜矿、辉铜矿等;中间以Cu、Zn矿物为主,包括闪锌矿和黄铜矿及二者形成的固溶体出溶物;最外侧是生物成因黄铁矿、硬石膏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EPR9°-10°N热液活动区主要成矿元素有Cu、Fe、Zn、Ba、Ca、Pb等,微量元素为Se、As、Te、Bi、Au、Ag等,主要的阴离子是S<2->、SO<,4><2->,而CO<,3><2->、Cl<->含量较低.结合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的热力学计算得出,热液活动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总趋势由低→高→低:热液活动早期阶段,温度在200℃-400℃之间,形成黄铁矿-闪锌矿的中温矿物组合;中间为热液期,流体温度迅速升高,成矿温度范围在300℃-550℃之间,此时形成黄铁矿-黄铜矿CuFeS<,2>,斑铜矿Cu<,5>FeS<,4>、辉铜矿Cu<,2>S等高温矿物组合,随着流体f<,02>和f<,S2>的不断变化生成蓝辉铜矿Cu<,9>S<,5>、铜蓝CuS等次生铜矿物;后期随着热液流体不断向通道口运移,冷海水下渗与流体混合使其温度低于250℃,在此过程中热液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闪锌矿-磁黄铁矿的低温矿物组合以及闪锌矿-黄铜矿的"固溶体"出溶结构,表现出热液活动的多期性和多阶段性.热液体系的硫逸度和氧逸度对硫化物的沉淀有直接影响,在碱性溶液中(PH>7)低浓度的S<2->即可以与金属离子反应形成难溶的金属硫化物;在高温略显酸性的热液中HS<->和S<2->的优势场范围扩大,金属硫化物可以在氧逸度比常温下稍高的环境中生成并稳定.从矿物组合特征来看,EPR9°-10°N热液体系属于中、高温热液系统,热液流体呈酸性,因此HS<->和S<2->的优势场范围扩大,有利于金属硫化物的大量沉淀、富集.在多组分的热液体系中,金属元素首先选择形成活度积最小的化合物的离子进行化合沉淀.一种难溶矿物沉淀以后,元素的迁移作用并非停止,矿物与溶液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热液硫化物就是按照这样的交代顺序依次沉淀,从而反映出元素迁移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其他文献
传统的海带夏苗培育方法是以海带生活史为依据建立的,此方法自60年代初建立以来,延用至今。随着现代细胞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细胞工程育苗即配子体无性繁殖系育苗方法成为目前海
钡(Ba)元素是现代海洋和古海洋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指标,可示踪水团混合、河流输入和生物生产力。河口作为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带,会截留河流向海洋输送的微量元素,而沉积物-水界面之间的交换又可能将这些元素从沉积物中返还水体,从而对河口元素的质量平衡和入海通量产生较大影响。钡在河口区域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迄今已逾50年,但仍存在一些未解决或待厘清的科学问题。例如,全球大小河口的低盐度端一般会观测到溶解钡浓度极大
学位
学位
本文以中华花龟(OcadiasinensisGray)和红耳滑龟(TrachemysscriptaelegansWied)幼体为模型动物,研究两种淡水龟幼体的热需求和特殊热动力作用。在幼龟的热需求实验中,测定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