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被菊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菊花新品种群,具有植株矮小、花期长、花型紧密等观赏特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耐盐碱等优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抗性因子转入地被菊中以提高抗逆性,使其具有更长的花期,在绿化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这一目的为目标,在进行了ClCBF4基因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筛选出叶片分化率较高的地被菊品种,建立良好的遗传转化体系后,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甘菊ClCBF4基因转入地被菊中,旨在获得具有优良稳定性的转基因植株。试验结果如下: 1、将转基因与野生型拟南芥在干旱、高盐、低温环境下进行逆境胁迫处理,在种子萌发率、种子根长、苗期形态、生理指标方面进行了ClCBF4基因的功能验证。结果表明:在较高浓度的干旱和盐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的种子萌发率和根长量均明显高于野生型,但冷胁迫下的二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变化。在苗期的试验中,转基因植株在受到三种逆境胁迫时受伤害程度不明显,保持较强的生命力。试验测定的酶生理指标与表型分析相符,野生型拟南芥的酶活性低于转基因拟南芥,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相对较高。 2、以地被菊‘紫妍’和‘纽9722’为试验材料,探究了外植体最佳脱毒时间、最适宜叶片分化和植株生根的培养基,建立了两个品种高效再生体系,筛选出适宜进行转基因的地被菊品种。结果表明:最适宜‘紫妍’和‘纽9722’外植体消毒的时间分别是6min、8min;诱导‘紫妍’幼嫩叶片分化的最适培养基是MS+6-BA2.0mg·L-1+NAA1.0mg·L-1,分化率接近93%,出芽数接近8.0;‘纽9722’的叶片分化率较低,最高值仅有50%,但茎段增殖系数在培养基MS+6-BA2.0mg·L-1+NAA0.5mg·L-1时达到了10.05;1/2MS培养基分别添加NAA0.2mg·L-1、0.3mg·L-1最有利于‘紫妍’和‘纽9722’生根,移栽后植株生长状况良好,成活率100%。 3、在‘紫妍’高效再生体系建立的基础上,试验对其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的筛选。结果表明:卡那霉素6mg·L-1、4mg·L-1分别是叶片分化和植株生根的最适筛选浓度,同时确定了羧苄霉素200mg·L-1是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最适浓度。试验确立了‘紫妍’最优遗传转化体系:预培养2d,侵染时菌液浓度OD600约为0.5,侵染时间8min,共培养2d,延迟培养3d。对抗性芽进行生根筛选后,得到的11株抗性苗提取DNA经过PCR检测,得到了10株阳性苗,初步证明了外源基因ClCBF4已整合到地被菊中。移栽出的转基因地被菊全部存活且生长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