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进程中,缘由外部冲击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共有两次。第一次要追溯到1998年,我国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第一次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且这一次实施长达7年,到2005年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第二次是在2008年底,为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再一次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并迅速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以及实施结构性减税等等。几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和其它宏观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实现了企稳回升,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通货膨胀等风险问题。由于财政政策的时滞性,包括挤出效应、债务风险也可能逐渐显现。因此,在国内外形势仍处于复杂之时,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要防范挤出效应、通货膨胀、债务风险等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我国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挤出效应和风险效应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和完善的具体对策。本文先是对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作了总体阐述,然后对1998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演变与实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两次积极财政政策和其间的稳健财政政策。从政策出台的背景和主要措施上作了比较,总结了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和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与问题。接下来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对经济效应的分析与评价。一是对增长效应的分析,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以及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分析。从总体上看,我国自1998年以来在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来实现的,且政府购买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显著。这一时期,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效应明显,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通过乘数效应分析,从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表明,积极财政政策总体上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到了2010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出现减弱。二是对挤出效应的分析,包括通过IS-LM模型和拉姆赛模型的理论分析,以及对民间投资增长率和政府购买支出增长率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未表现出是由利率上升引起的,而是直接体现为政府支出扩张对民间投资形成的资金上的竞争,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机制还不健全,央行利率的变化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起到指示信号的作用。因此,拉姆赛模型所描述的关系更符合我国政府购买支出与民间投资的实际情况。三是对通货膨胀风险的分析,基于凯恩斯主义模型的理论,检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政府支出的增加与物价水平的上升从长期看是正相关关系,但物价水平的上升有两年左右的滞后效应。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都有影响,只不过财政政策的影响和货币政策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四是对债务风险的分析,包括对债务风险指标测算的静态分析以及对国债负担率和赤字率的动态分析。虽然静态指标的国际标准线只是经验数据,但从财政偿债能力的角度——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两个指标来看则我国当前存在着偿债能力的债务风险。本文最后对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调整和完善的具体对策。可以说,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的遏制了经济下滑态势,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挤出效应、通货膨胀风险和债务风险。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调整投资方向、推进税制优化、扩大消费需求、调动民间投资、稳定物价水平、加强国债管理六大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