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视角下哈尔滨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策略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z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街区作为一座城市记忆汇聚的场所,保留着城市随历史发展而产生的痕迹,保存着多年的历史建筑,记录着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因此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途经也多种多样,人们对新科技、新技术以及经济利益等因素的追求过程中极易忽略历史文化对居民生活的重要性,曾经由独特的历史背景孕育而成的城市风貌逐渐趋于统一,城市历史文化开始呈现衰败现象,以历史街区保护的形式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主要通过对历史建筑以及其所在的街区环境进行保护,随着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保护形式也从强调物质形态保存的静态保护逐渐转变成有机更新、动态保护的形式。城市设计区别于一般历史街区保护方式,通过全方面、多角度的综合设计方法,强调从协调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待历史街区,打破了以往对历史街区的“冻态”保护的方式,从城市历史价值和人居环境等多角度出发,在保存历史文脉的同时避免与现代城市生活环境形成割裂现象。哈尔滨中央大街是一条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而逐渐兴形成的汇聚二十世纪欧洲主要艺术风格建筑精粹和中西文化相融合的一条街道,地处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心区域,街区内汇聚了上世纪欧洲建筑之精粹,保存了百余年间城市的沧桑巨变的记忆,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中和近代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6年中央大街被确定为保护街区以后,中央大街以及周边地带前后进行了三次保护整治工作,对街区空间布局、历史建筑、空间环境进行不断完善的保护,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央大街历史街区仍存在许多问题。在对中央大街进行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时,前期调研通过对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现存状况按层次逐一、详细梳理现存状况,同时结合对街区居民及游人的行为特征研究,提出街区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基于对街区现存问题的反思,中央大街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更新时以保护性城市设计为指导方法,通过对历史街区延续的城市空间肌理的特征以对物质形态完整性、真实性的保护,重视街区与城市的新老融合;对历史建筑进行分类,对应存在不同程度问题的建筑提出相适应的保护与更新方案;对传统院落、公共空间和景观空间品质提升从而带动街区活力,并通过引入特色空间等形式提升街区的人文气息与氛围,以便于更加合理、自然地延续街区的人文精神。
其他文献
木结构轻质高强,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但现代木结构体系因连接节点在正常工作及受力破坏过程中通常伴有滑移,具有显著半刚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使得木结构尤其是木框架结构体系的抗侧力性能及破坏机理有别于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目前对于木框架体系相关性能的研究不足以指导工程设计,且木框架体系“强构件、弱节点”的特点并不能满足抗震设计中“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因此对于木框架抗侧力体系需要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设
目前我国电力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且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中国以火电装机发电为主的局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存在。国内外的一些大型锅炉钢架结构往往建在高烈度地区,对结构的抗震性能需求较高;在传统的锅炉构架结构设计中,为便于设计通常将锅炉本体等效为质量荷载施加在主体框架上,与实际设有锅炉本体的结构体系分析存在一定差别,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锅炉炉体的作用对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锅炉炉体自身如同一个
在建筑桥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类荷载的共同作用。近些年来,化工厂爆炸、轮船与桥梁发生撞击等事件层出不穷,使得结构工程师不得不越来越重视对冲击以及爆炸荷载的研究。另一方面大多数建筑桥梁在设计时往往偏向保守,因此在受到较小冲击之后仍可以正常使用,此时其承载力的剩余量成为工程师们关注的焦点。铝合金因其卓越的力学性能成为大跨度结构中常使用的材料之一,研究铝合金圆管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响应以及受冲击之后的
在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的当今社会,对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该技术集外墙外保温与模板工程于一体,综合了外保温工程与模板工程的优势,同时避免了传统的外保温工程存在的火灾和脱落问题以及模板工程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是一种新型节能体系。然而目前对于复合保温外模板性能的研究较少,缺少指导工程应用的案例。因此,本文对岩棉复合保温外模板的相关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该种模板在施
近年来,我国中小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大幅度推广,使得中小型体育馆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逐步向复合多元的方向发展。体育馆建筑的人群使用时间相对集中且使用时人员密度高,人群的聚集和疏散都是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当出现意外事故时,往往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疏散而造成严重的生命及财产损失。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完善的中小型体育馆疏散设计指导理论,对比疏散设计经验较为成熟的大型体育场馆,中小型体育馆在建筑规
小径原木曾经作为来源广泛的木材资源,普遍被作为建筑材料使用。近年来建筑领域大量出现新的材料、结构和技术,小径原木由于自身材料属性、自然形态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缺陷,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废材”,在建筑中的运用更是大大受限。目前受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理念的影响,我国对于木材资源的利用从传统的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和速生林;与此同时,小径原木以其材料来源广泛的生态优势、力学性能满足现代木构建筑强度要求的技
建筑业在全球范围内能源消耗严重,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严寒和寒冷地区住宅能耗尤为明显。节能减排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共识,正交胶合木(Cross Laminated Timber,CLT)作为生态友好型建筑材料,美观坚固,非常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住宅节能。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模拟验证CLT能够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建筑围护体系,为CLT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中的推
近年来,我国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在环境方面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提升,但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仍旧不够重视,消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缺乏会威胁老年人的健康。目前关注老年人社会心理的空间环境研究也尚且不足。本文旨在从社会心理支持的角度探究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提出可供指导的社会心理支持性空间环境设计模型与策略。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与老年环境及社会心理支持有关的环境与设计理论,以健康本源学说、社会
达斡尔作为契丹大贺尔氏后裔,是北方游牧和渔猎民族文化带中唯一自族群创生起就定居的民族。在近八个世纪的繁衍生息间,形成独具特色的农耕定居聚落形态和以萨满文化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文化。时至今日,全球化、城镇化、市场化、旅游开发等多元发展,裹挟着市场转型、资本增值、文化趋同等的建设力和“破坏力”,冲击着这一人口较少、地处边陲、经济滞后、民族文化濒危的达斡尔族,其民族聚落的原始风貌渐趋同化,原生文化渐趋失活。
随着以轨道公共交通为核心的低碳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居民对一站式便捷生活的追求,轨道交通综合体开始兴起。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入口空间是连接车站、综合体和城市空间的重要“纽带”,呈现高度包容复合的特征。然而现阶段研究对入口空间较为忽视,常把其归入公共空间、交通空间等,往往从单一视角如流线、换乘效率、热舒适、人性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缺乏整体视角的系统研究。本文旨在通过探索轨道交通综合体入口空间复合化关键要素,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