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应用于近紫外芯片上的三基色荧光粉主要还是传统的荧光粉,如:蓝粉BaMgAl10O17:Eu2+,绿粉为ZnS:(Cu+,A13+),红粉则是Y2O2S:Eu3+。这些传统的荧光粉在近紫外区激发下的发光效率不是很高,并且荧光粉本身存在化学性质不稳定或对环境不友好等缺点,进而使得白光LED发光效率不易提高。因此,研究近紫外芯片适用的新型高效荧光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寻找新的适合于近紫外光激发的LED用光转换型荧光粉。我们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Eu3+、Eu2+激发的稀土焦磷酸盐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对荧光粉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光谱分析详细研究了其光致发光性能,筛选出发光性能优良的荧光粉样品涂覆于近紫外InGaN芯片,制成了LED。本学位论文共分4章撰写。
第1章,首先综述了当前白光发光二极管的研究现状和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并且阐述了本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以及研究内容。
第2章,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Eu3+掺杂的NaLuP2O7荧光粉,首先从合成温度和Eu3+掺杂浓度两方面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为了进一步提高NaLuP2O7:Eu3+荧光粉的发光效果,我们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NaLuP2O7基质中Bi3+的发光性能,以及Bi3+、Eu3+共掺时Bi3+对Eu3+的敏化作用;最后,选取发光性能较好的NaLuP2O7:Eu3+和NaLuP2O7:Eu3+,Bi3+荧光粉分别涂覆于近紫外InGaN芯片上,制成了橙红色的发光二极管。研究结果表明,NaLuP2O7:Eu3+系列荧光粉将在LED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第3章,以Bal.6Ca0.4P2O7为基质,掺入Eu2+作发光中心,研制新型的、发光效率高的Bal.6Ca0.4P2O7:Eu2+蓝色荧光粉,从合成温度和Eu2+掺杂浓度两方面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为了补充Eu2+发光组分可能的不足,引入Mn2+进行共掺,并对Eu2+、Mn2+共掺的荧光粉的发光性能也进行了初步研究。我们认为,Bal.6Ca0.4P2O7:Eu2+系列荧光粉将在LED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第4章,总结了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并根据工作的进展、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内容作了简要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