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而无论是生存还是死亡,都关涉到一个问题——时间,时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当然也离不开时间。虽然《诗经》时代先民的生命意识还很朦胧,但是已经意识到时序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了。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在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关于《诗经》时间问题的研究综述,本文的创作意图。除此之外,对“时序”一词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其次,本着追本溯源的原则,在第一章中分析了《诗经》时序意识产生的原因。作为一个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农业的国家,以农业为本的社会结构必然是时序意识产生的最主要原因。而生命意识的萌发,使先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所以生命的有限性是第二个原因。最后也不能忽视《周易》这部典籍对周代先民的影响,《周易》中的时间观念也推动了《诗经》时序意识的产生。再次分析了时序意识的内涵,时间具有有限性和无限性,有限性让人产生迁逝感,面对时间的流逝,不自觉地开始悲伤。为人事的沧桑而悲,为世事沧桑而悲。时间的无限性又使人产生了轮回之感,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昼夜的循环,这些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再现,但却是某种态势、倾向、气运等微妙因素的重演。人们虽不追求长生,但却开始追求朝代统治的永久。然后是《诗经》时序意识的意象表征。“意象”一词本就承载着历史的积淀。这一部分选取了月亮和黄昏这两个典型的意象。月亮在古时就有记录时间的作用,人们认为它是神秘的,崇拜它,祭祀它。月亮与女性更是有不解之缘,具有阴柔的美学风范,此外月与日作为重要的天体,在先民眼中具有很高的地位,用来比君、比夫。黄昏在时间意义上是凄凉的,象征着死亡的迫近。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决定了黄昏是一个应该团聚的时刻,开启了日暮人归的模式。最后分析了《诗经》时序意识的影响。《诗经》时代先民的时序意识虽属初步觉醒,但对后世的影响却很深远。《古诗十九首》和“三曹”诗中所展示的个体生命意识虽然已经觉醒,但是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却同《诗经》是一样的。虽是焦虑,但受《诗经》朴素的生命观影响,二者更多的是关注现世的生活,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